1930年,美國《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平均關稅推高至59%,引發全球貿易額暴跌65%,失業率飆升至24.9%,最終加速了大蕭條與二戰前的政治極端化。近百年後,特朗普政府宣布對全球加征平均29%的“對等關稅”,這一政策是否會讓歷史重演?全球貿易、地緣政治與股市又將面臨怎樣的衝擊?
一、歷史鏡鑒:保護主義如何摧毀全球經濟
- 貿易崩潰與經濟衰退
- 1930年代:美國出口額暴跌85%,全球貿易縮水至1929年的32%,工業生產腰斬,失業率從3.2%升至24.9%,銀行體系崩潰。
- 2025年風險:世貿組織數據顯示,全球貿易增速已從2024年的3.2%驟降至0.8%,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水平。若美國關稅落地,供應鏈斷裂可能引發商品短缺與通脹飆升,耶魯大學預測美國GDP增速或下降1個百分點。
- 地緣政治災難
- 大蕭條助長納粹主義崛起,間接導致二戰爆發。當前,美國單邊主義正加劇全球治理碎片化,歐盟、東盟或被迫在中美間選邊站隊,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可能藉機抬頭。
二、特朗普關稅的三大衝擊
- 全球貿易體系重構
- 供應鏈區域化:特斯拉等企業已開始削減對中國供應鏈依賴,轉向東南亞或本土化生產,全球產業鏈或加速“去中國化”。
- 多邊機制瓦解:美國對WTO規則的蔑視(如凍結爭端解決機制)削弱國際秩序,中國或通過“一帶一路”與金磚國家構建“去美國化”貿易網絡。
- 通脹與滯脹風險
- 美國本土通脹:紐約聯儲研究顯示,加征關稅的成本90%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若電子產品完全本土化生產,成本或翻三倍8。
- 全球滯脹:能源、糧食價格因貿易壁壘上漲,疊加美聯儲加息,可能形成“高通脹+低增長”困局。美國一季度GDP預估值已降至-3.7%,製造業PMI跌入衰退區間8。
- 地緣博弈升級
- 技術脫鉤:美國對華半導體限制倒逼中國自主創新,但短期內仍面臨“卡脖子”風險;稀土管制或成中方反制王牌。
- 盟友分化:歐盟或加強與中國的綠色技術合作,而美國拉攏“印太經濟框架”國家,陣營化趨勢加劇。
三、股市分化:危與機並存
- 短期暴跌與板塊承壓
- 出口鏈重創:立訊精密、隆基綠能等外銷佔比超40%的企業利潤受擠壓,美股納指期貨已暴跌4%。
- 通脹敏感行業:消費品、汽車(如特斯拉)因成本上升面臨估值下調壓力。
- 結構性機遇凸顯
- 國產替代主線:中芯國際(14nm芯片自給率超90%)、北方華創(刻蝕機市佔率全球第5)受益於政策扶持,訂單激增。
- 內需與防禦板塊:貴州茅台、牧原股份因進口替代和消費補貼逆勢上漲;券商(中信證券)受益於市場波動率提升。
- 新能源與高端製造:陽光電源(儲能全球市佔率15%)、C919大飛機(訂單超1500架)成長期贏家。
四、與1930年代的關鍵差異
- 中國角色:全球製造業核心
- 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35%,供應鏈脫鉤將推高西方生產成本,而中國可通過“一帶一路”緩衝衝擊。
- 政策工具與技術創新
- 現代央行擁有量化寬鬆等工具,但高債務與利率限制空間;AI、新能源或成破局關鍵,但技術擴散需時間。
結語:歷史的輪迴與人類的抉擇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與胡佛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本質相同——以短視的保護主義轉移國內矛盾,卻讓全球買單。若各國效仿加稅,全球經濟或重演1930年代的螺旋衰退。然而,與歷史不同的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多邊機制的殘存為世界提供了緩衝。
投資者需警惕短期市場震蕩,但更應關注國產替代與內需驅動的長期邏輯。正如黑格爾所言:“歷史給人類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未吸取教訓。” 這一次,我們能否跳出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