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商務部等四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做好2025年穩外資工作有關情況。前一天,《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發布。
這份涉及4個方面、涵蓋20項具體舉措的行動方案,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為我國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下進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資明確了方向,也向全球投資者釋放了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
此次“穩外資20條”,乾貨滿滿、亮點紛呈:一是開放領域從“物理擴容”轉向“化學融合”。比如在推動生物醫藥領域有序開放上,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參與生物製品分段生產試點等措施,已超越簡單的市場准入,直指產業鏈核心環節的技術協同。
二是政策工具從“優惠讓利”升級為“規則接軌”。比如建立政府採購本國產品標準體系,明確“在中國境內生產”為唯一認定標準,確保不同所有制企業在華生產的產品平等參與政府採購,此舉拆除了市場准入的隱形藩籬,讓更多外企形成更為清晰的規則認同。
三是服務保障從“應急響應”進化到“系統護航”。比如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境內貸款限制,允許其使用境內貸款開展股權投資。這種微觀機制的創新,正在將“國民待遇”從抽象承諾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營商環境。
回望近年穩外資的政策軌跡,一條演進邏輯線清晰可見:2019年,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發布,打破金融業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11條”出台,助力企業穿越疫情陰霾;2023年,“24條”印發,要求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2024年,全面取消製造業外資准入限制;直至此次“穩外資20條”推動制度型開放。
從准入放寬到環境優化,再到規則接軌,從早期主要依靠稅收優惠的“政策窪地”模式,到新階段的改革更注重“制度高地”建設,這種從“要素開放”到“制度開放”的質變,正是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關鍵砝碼,每一步都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投資環境,以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吸引更多外資企業來華投資興業,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
穩外資絕非單方面的“求資若渴”,而是一場高質量發展與全球化的雙向奔赴。中國穩外資依然具備堅實基礎,投資中國未來可期。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3.9萬家,貢獻了近 7% 的就業,七分之一的稅收、約三分之一的進出口、二分之一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外資企業既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橋樑紐帶。
當前全球跨境投資(全球fdi)仍比較低迷,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穩外資政策吸引的不僅是資本,更是創新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創新場”,這場靜水流深的變革,正在書寫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篇章。當跨國公司的戰略會議桌上,“中國機遇”“投資中國”再次成為高頻詞,世界看到的,不僅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能,更是破解“去全球化”迷思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