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會爆的可樂
引言:美國的“產能過剩”大旗為何指向中國?
近年來,美國在各種場合高喊“中國產能過剩”,彷彿“過剩”二字能一舉擊退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尤其在光伏等高端製造業,中國的快速擴張和成本優勢已經讓美國坐不住了。
然而,這背後是否真的是“經濟學”概念,而非經濟競爭?還是,美國更怕的是中國以“國剩”之名掀起的“高端製造旋風”?本文將通過光伏產業為例,揭開美國打“產能過剩”牌的真實意圖。
正文:
一、光伏產業的崛起:從產業園到產業聯盟
先看光伏行業這個例子。中國光伏產業僅用了十餘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僅自給自足,更在全球範圍內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供應角色。無論是城市、國家還是洲際需求,中國企業的產能和效率都滿足得有條不紊。中國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實際上形成了極大的就業機會和技術領先優勢,使得我們在世界光伏行業中迅速崛起,成為主導力量。
一個有趣的數據是,全球70%的光伏組件由中國製造,僅2023年中國光伏組件出口便達120吉瓦。反觀美國,其國內生產的組件僅為數千兆瓦,遠遠無法滿足自身需求,更別提出口了。於是,美國藉機以“產能過剩”的口號試圖遏制中國光伏產業擴張,渲染“產能危機”。但事實是,中國光伏產能擴張的背後,是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激增的大背景。
二、“過剩”與“市場需求”的錯位
美國指責中國“光伏產能過剩”實在匪夷所思。從經濟學角度看,過剩的定義是供大於求。然而,全球能源轉型的大潮之下,光伏需求只增不減。歐洲、小鎮到國家乃至全球各地都對光伏產品求之若渴。與其說是過剩,不如說是中國企業佔據了主要市場份額,而美國的光伏製造業卻因為效率、成本等原因無法與之匹敵。
在需求方面,數據顯示,全球新能源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達到10萬億美元,而中國的光伏行業將繼續穩坐頭把交椅。這不僅帶動了整個新能源產業鏈,也促進了國內就業、稅收等方方面面的經濟效益。那麼,為何美國要堅持鼓吹“產能過剩”呢?其實背後是其對中國主導光伏行業並逐漸向高端製造業進軍感到不安。
三、價格競爭與行業競爭:卷的真相
在光伏產業中,中國企業確實面臨價格競爭的壓力。根據統計,中國光伏組件的出口均價在近幾年下降了約15%,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的“內卷”導致了價格戰,使得行業利潤受到壓縮。這無疑是光伏行業成長的陣痛。然而,這種價格戰並沒有讓需求萎縮,反而提升了市場需求。價格戰一方面刺激了全球市場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技術逐步成熟,使中國在技術積累上更有底氣。
從2023年起,中國光伏企業如晶澳、隆基、天合等已在各類組件和技術領域中屢創佳績。技術領先、產量超前,這些都是美國製造業所不能比肩的。於是,光伏行業的“價格戰”被美國扭曲為“產能過剩”的口實,但本質上是它無法與中國企業競爭的反映。
四、美國背後的“小算盤”:從製造業的飯碗談起
從歷史來看,美國一直推崇自由市場競爭,但當自己競爭力不足時,總會試圖以政策手段干預。回到2000年,中國製造業崛起時,美國毫不在意。然而,隨着中國製造逐步邁向高端,美國開始感到威脅。從服裝、玩具到如今的光伏、芯片等高端科技產品,幾乎每一個中國崛起的行業,都會被美國扣上“過剩”、“傾銷”等帽子。
不難看出,所謂的“過剩”實際上是為了讓中國回歸低端製造業,而不是在高科技領域與美國產生對抗。甚至可以說,這背後是美國對中國技術進步的憂慮,其試圖通過炒作“過剩”來抹黑中國製造,進而控制產業升級的速度,以避免本土高端製造業競爭的壓力。
結論:從“產能過剩”看製造業的未來
光伏產業的全球化進程表明,中國製造不僅在供需匹配中發揮關鍵作用,更在不斷推進技術進步。所謂的“產能過剩”只不過是中國製造力量的一個標籤,美國的指控更像是擔心中國在製造業的全方位崛起。未來,如何平衡國內外市場的供應需求,同時繼續保持技術創新,將是中國光伏產業以及整體製造業的重要任務。
我們不妨思考,美國這樣的“產能過剩論”還能延續多久?在全球高端製造業領域,中國的地位越發穩固。只要需求持續存在,中國的製造業便會繼續以市場為導向,為全球提供高質量、高性價比的產品。這才是最有力的反擊,也是讓中國製造繼續引領全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