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月24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該聯盟的目標為,到2027年,初步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形成約20個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助力行業碳減排。
新成立的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聯盟,由中國石化聯合中國石油、中國海油、國家管網、國家能源集團、中國中化、萬華化學、浙江石化等8家企業共同發起,將通過成員間技術、經驗的共享與合作,推動我國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精準化核算與應用,推進國際合作與互認。
碳足跡是用來衡量個體、組織、產品或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標。近年來,一些國家逐步建立起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我國高度重視產品碳足跡管理工作,《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任務要求。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4個部門印發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一級巡視員蔣兆理在致辭中表示,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聯盟的成立體現了能源化工行業的敢於擔當和率先垂範,對於加快構建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減排有重要意義。希望不斷壯大聯盟力量,用好聯盟平台,積極推進產品碳足跡管理,加快從傳統的高碳模式向低碳甚至零碳模式邁進,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貢獻能源化工企業的智慧和力量。
聯盟各單位共同發布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聯盟倡議宣言,承諾將致力於打造高質量、開放性的技術經驗分享與合作平台,提升碳足跡的管理水平。到2027年,初步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積極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核算標準的建立和完善,確保碳足跡數據全面、規範、準確,到2027年,推動形成2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立成員間數據合作與共享機制,統一數據結構,逐步建立具有行業特色的本土化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加強碳足跡數據應用,開展同類產品對標,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和生產工藝,加快推進低碳技術進步,帶動供應鏈低碳轉型;積極分享碳足跡管理經驗、推廣最佳實踐,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統籌開展碳足跡相關行動,促進國際互認,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彰顯責任擔當。中國石化方面介紹,自2015年起,中國石化在行業率先啟動產品碳足跡核算研究,目前已累計完成40家企業近百種產品碳足跡核算;印發《中國石化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推動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制定、碳足跡數據庫建設、供應鏈產品碳足跡管理等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勝利油田、鎮海煉化等6家試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信息化功能模塊建設,下步計劃推廣至所有企業,形成集團公司主要產品碳足跡數據庫。
來自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雙碳研究院、巴斯夫大中華區、中汽碳(北京)數字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分別圍繞碳足跡政策、碳足跡標準、推動國際互認以及能源化工相關領域碳足跡實踐等作主題報告。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藺麗爽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