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春天裡·協同發展這十年】
3月1日,走進北戴河新區生物製造產業園,一幢嶄新的白色廠房建築格外醒目。這是北京化工大學秦皇島環渤海生物產業研究院新建的2000平方米試驗基地,目前項目外部主體已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基地將設置生物發酵分離一體化生產平台、聚天冬氨酸生產中試平台、生物質蒸汽爆破糖生產中試平台等等,是一座集研發、製造、中試熟化於一體的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現在正在進行招投標。”建築負責人馮梓強對記者說。
北京化工大學秦皇島環渤海生物產業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學和秦皇島市政府聯合成立的綜合性研究機構,於2014年在我市成立,位於北戴河生命科學園。“研究院成立以來,我們結合秦皇島以及河北產業化發展需求,以生物煉製為主要研究方向,在秦皇島積極打造了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的技術研發生產基地。”北戴河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學秦皇島環渤海生物產業研究院院長王斌說。目前,北京化工大學秦皇島環渤海生物產業研究院累計引進北京化工大學10餘個專家團隊和50餘人的專業實驗團隊,建成了圍繞食品安全的公共檢測服務平台。
多家京津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北戴河生命科學園。記者 李鐸 攝
區位優勢明顯,自然環境優異,疊加政策優勢……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年來,我市吸引了眾多科研機構在此落戶。王斌說,在秦皇島,北戴河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對於生命健康產業是一劑強心劑,讓發展相關產業有了保障。“示範區有很多政策優勢,包含研究特許、准入特許以及國際交流等,依託於政策支持,新技術能夠快速落地,政策的支持給了我們很大的發展信心。”王斌說,“作為北京化工大學布局京津冀的唯一一家外設科研院所,我們將以秦皇島作為創新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基地,加速推動‘北京研發、秦皇島轉化’。”
十年來,我市不斷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大吸引京津等地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集聚,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加速實現“京津研發、秦皇島轉化”,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向縱深發展。
“這個阿洛酮糖生產項目的科技研發在北京,千噸級的生產線在秦皇島。”在北戴河新區生物製造產業園,國葯微元科技(秦皇島)有限公司總經理葛磊說。“河北是生物醫藥大省,生產阿洛酮糖的主要原料是澱粉,而秦皇島有驪驊澱粉、鵬遠澱粉兩大澱粉生產企業,並且,秦皇島還有我國北方唯一的國家級生命健康創新示範區,落戶在秦皇島,對企業的發展非常有益,前景可觀。”
據了解,微元合成掌握多項世界領先的合成生物底層技術,位於北京昌平的研發中心可實現生物製造菌株設計與研發,位於秦皇島的公司將推動實現規模化量產。
在我市這片創新的熱土上,科技創新如同播撒的種子,經歷風雨,終獲豐收。今年1月份,百川赴海·智創港城“北京研發·海港轉化”成果簽約活動舉行,海港區政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秦皇島亞通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分別簽訂了合作協議,各方將圍繞低碳新材料科技創新,在項目共建、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將發揮自身優勢,建設低碳新材料科技創新中心和秦皇島實習基地,促進更多科研成果在北京研發、秦皇島轉化。“近年來,海港區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重視科技、尊重人才。2023年,全區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4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5%。我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堅持科技賦能,強化人才支撐,深化對接服務,促進雙方在更廣領域、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交流合作。”海港區委書記張士兆說。
十載春秋,我市科技創新創業亮點紛呈,書寫了壯麗的新時代答卷。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2014年至2023年,我市共吸納京津科技成果2100多項,吸納技術交易額達到81.67億元。
記者:李楠
編輯:李志財
責編: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