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楊凌
據海關總署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新鄭綜保區”)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4072.78億元,進出口規模位列全國第一,這是繼2017年後時隔六年再次斬獲全國綜保區排名第一佳績。新鄭綜保區自封關運行以來,充分發揮了河南外貿經濟新引擎的作用,在全省外貿運行中,新鄭綜保區持續保持較為明顯的“主幹”引領作用。

高位起勢,奏響高質量發展“開場曲”。新鄭綜保區於2010年10月24日獲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面積5.073平方公里,是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13個綜合保稅區,也是中部六省第一家綜合保稅區,2011年11月4日正式封關運行。在鄭州海關、新鄭海關、省口岸辦和各區直單位大力支持下,2012年-2022年,新鄭綜保區進出口總值連續排名全國綜保區前兩位。2023年以來,新鄭綜保區在嚴峻複雜的國際外貿形勢下平穩開局、持續發力穩住外貿基本盤,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撐,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4072.78億元,占鄭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的73.75%,佔全省的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0.23%,進出口值超成都高新綜保區2.66億元,進出口規模位列全國綜保區第一位,進一步提升航空港區穩外貿“壓艙石”作用。
近年來,新鄭綜保區各項指標穩居全國綜保區第一方陣,績效評估工作連續4年保持A類排名,連續三年保持排名第三,中部第一。十餘年來,新鄭綜保區砥礪奮進篤前行,創新發展促“蝶變”。以5平方公里的面積推動16.7萬平方公里的河南省外貿高速增長,被譽為“小區推動大省”的典範和河南承接全球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發展現代物流業,招商引資、吸引人才的“金字招牌”。

創新發展,奏響產業賦能“進行曲”。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綜保區和口岸服務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和航空港區黨工委、管委會工作要求,搶抓“二次創業”和“黃金十年”歷史機遇,全力以赴穩外資、穩外貿、促增長,2023年新鄭綜保區創新13條改革措施,其中“自主選擇檢驗環節”模式上升為海關總署改革措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聚焦創新改革,實現多點功能突破。充分發揮新鄭綜保區與鄭州機場區域重疊的優勢,推動“區港一體化”模式啟動,通關時效提升60%以上,企業成本降低50%以上,進一步提升了通關便利化水平;助力“鄭州-莫斯科”TIR國際公路貨運線路開通,在全國率先完成TIR跨境公路運輸雙向聯通和常態化運營,較傳統的公路運輸,據測算最高可節省58%的運輸時間和38%的運輸成本;首次引入手機屏保稅維修業務,推動外貿多元發展,區內企業富聯裕展共運行2條顯示屏檢測維修產線,維修良品率從2022年的32%提升至2023年的60%,全年維修達到21萬台;研發上線創新業務模塊,加快部署上線“貨物集拼”等創新業務系統,滿足企業個性化的通關需求,將快時尚進出口分撥業務從“口岸模式”切換為“保稅模式”,促進了服裝出口模式升級,增加年進出口值10億元以上;積極貫徹落實綜合改革措施行動,會同新鄭海關形成工作合力,積極貫徹落實《海關總署關於推動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綜合改革實施方案》23條創新措施,促進新鄭綜保區高質量發展。

凝心聚力,譜好全面提質“交響曲”。聚焦精準招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圍繞“保稅+”“口岸+”“國際物流+”的方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優質資源,組建口岸系統招商專班,制定綜保區和口岸招商方案,緊盯保稅業務、“一帶一路”國際物流、研發設計、檢測維修等領域,積極謀劃重大項目,為新鄭綜保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聚焦服務企業,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強化政企定期溝通會商機制,完善經濟運行分析監測手段,全力服務重點企業產運營;進一步提升園區便利化水平。新鄭綜保區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產性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工作,進一步滿足企業需求,給園區員工提供優質、便捷的生活服務;深入開展“萬人助萬企”活動,不斷擦亮服務名片。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向未來。下一步,綜保區和口岸服務局將深度聚焦綜合保稅區“五大中心”發展定位,以“大步招商、快步改革、穩步服務”為主線,集中精力打好“優勢產業再造、多元業態培育、招商引資、創新發展、基礎設施優化提升”五大攻堅戰,實施“穩定加貿增長引擎、檢測維修鑒定擴容、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十五個專項計劃,促進新鄭綜保區產業更加均衡、功能更加多元,外貿結構更加優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滾石上山負重前行”的發展決心,以“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精神督導落實,奮力推動新鄭綜保區高水平開放始終走在全省最前沿,高質量發展始終走在全省最前列,努力打造現代化河南對外開放示範區,為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貢獻航空港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