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時間,對於廣大車主來說,估計是比較難熬的,在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處於高位的背景之下,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也一直比較高,大多數時候成品油價格都達到8元以上,高峰時期,92號汽油甚至達到9元以上,95號汽油達到10元以上。
而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之所以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這裡面主要是因為目前我國原油進口依賴度比較大,國內有70%的原油都主要靠進口,所以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對國內成品油的影響非常大。
目前我國成品油以10個工作日為一個調整周期,在10個工作日內如果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幅度比較大,對應的國內成品油變化幅度超過50元每噸就會進行調整。
而最近兩年時間,受到國際一些地緣衝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再加上中東一些主要原油出口國一直在不斷減產,所以導致國際原油價格比較高,這也直接導致國內成品油處於高位。
為了應對高油價以及原油進口依賴度過高的問題,最近幾年前我國也一直在想盡各種辦法。
一方面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非常龐大,一年的產銷量都達到幾百萬輛,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保有國。
但是新能源汽車也有缺陷,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都在600公里以內,如果超過600公里就不能正常行駛了,所以新能源汽車並不適合遠程出行。
而且目前新能源基礎設施並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邊遠地方並沒有充電設施,再一個是充電也比較慢,所以導致很多人不敢開電動車遠行,頂多是在短距離之內通行而已。
總體來說,目前燃油車仍然是不可完全替代的,為此我國也積極在尋求一些新的技術路線來替代原油。
目前有很多技術路線,比如推動甲醇乙醇汽車的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有一種是推動人造汽油的發展。
所謂人造汽油,就是將二氧化氮跟氫結合在一起,並通過特殊的裝置合成汽油的過程。
對於這種人造汽油,目前我國已經掌握了比較成熟的技術。
早在2017年的時候,中科院大連物化所就開始研究二氧化碳加氫製備汽油的項目,經過幾年的實驗,從實驗室小試、百克級單管評價試驗、催化劑噸級放大製備、中試工藝包設計等過程,並於2020年在山東鄒城工業園區建設完成千噸級中試裝置。
2022年3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導的“二氧化碳制汽油”科研項目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這意味着該項實驗獲得成功。
除此之外,大連物化所還聯合珠海某公司共同建成的全球首套1000噸/年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中試裝置成功開車,完成了投料試車、正式運行以及工業側線數據優化,並生產出符合國VI標準的清潔汽油產品。
根據有關評價數據顯示,這個裝置二氧化碳和氫的轉化率已經達到95%,而且經第三方檢測,產出的汽油辛烷值超過90(即常說的汽油標號),餾程和組成均符合國VI標準,汽油品質環保清潔。
如果這種裝置能夠大規模推廣,將有效提升我國原油自給率,減少對國際原油的依賴度。
所以當時在這個技術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是充滿期待的,大家都希望這種技術能夠大面積推廣開來,這樣可以實現多種綜合效益。
一方面是可以將工廠等一些場所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收集並用於製造汽油,從而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有利於碳達峰的達成。
另一方面這種人造汽油的原材料是二氧化碳和氫,其原料來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家不用擔心原油枯竭的問題。
最關鍵是,根據氫和二氧化碳的市場價格推算,這種人造汽油的成本只有4300元左右每噸!
如果這種人造汽油能夠大面積推廣開來,將可以有效緩解全球能源緊張的問題,也可以大幅降低我國原油進口依賴度,到時說不定國內成品油的價格還會跟着下降。
那這個裝置成功試車已經一年多了,現在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至於位於山東鄒城工業園區這個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項目現在進展如何?我們從網上渠道並沒有看到最新的消息,如果不出意外,這個項目應該正常進展當中,但至於有沒有擴大規模就很難說了。
但可以肯定一點的是,即便這個項目正常運轉,我覺得實驗意義大於應用意義,生產出來的汽油並不具有大面積推廣的空間。
雖然這種二氧化碳加氫的汽油成本只有4300元左右每噸,但這只是製造成本,如果把其他成本計算在內,這種人造汽油並沒有價格上的優勢。
我們現在所加的汽油成本構成是多樣的,除了原油成本之外,還包括煉油廠的利潤,各種稅費成本,加油站的利潤,運輸成本等等。
在成品油成本構成當中,原油成本的比例只有30%左右,另外稅費的成本大概是40%~45%之間,剩下的是其他費用。
這意味着人造汽油的製造成本是4300元每噸,拿到市場上去售賣至少需要達到每噸14,000元左右才有可能盈利,這跟目前的產品完全沒有可比性。
雖然目前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也比較高,但每噸的價格基本上維持在6000元到1萬元之間波動,這個價格明顯要比人造汽油的成本低很多。
所以從整體來說,利用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技術路線,但按照目前的生產成本來算,並不具有大範圍推向市場的價值,頂多是在局部進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