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時代,如何抓住產業轉型機遇與紅利?

2023年08月29日15:25:02 財經 1505

不少分析預測,經濟新周期背景下,大型企業的收入增速也將放緩。然而,一項調研顯示,企業高管們對未來普遍樂觀。

埃森哲對包括亞太地區在內的成長型市場的1200家大型企業高管調研發現:超過70%的高管預計到2025年,他們的企業將實現兩位數的營收增長。他們的信心從何而來?

根據埃森哲的調研,他們找到了新的掘金之地——有91%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經濟市場潛力巨大。甚至有超過半數的高管認為,在2030年之前進入這個領域,對他們未來領跑市場至關重要。

在很多學者還在討論低碳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對發展中國家是否過於激進,敏銳的企業老闆們已經意識到:綠色經濟不是負擔,而是機遇。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預測,到2050年,凈零排放產業可能帶來10.3萬億美元的價值。

在中國,市場情況可能更加複雜。在高質量發展目標、“30·60”雙碳目標,以及新的國內外商業環境之下,中國各產業正加速進入轉型期,中國企業尤其製造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亟需加快數字化和綠色低碳的“雙轉型”。不轉型,就出局,不升級,就淘汰,對很多企業來說,“雙轉型”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必答題。

在巨大的市場機會和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前,業界期待先行者蹚出一條可行的路徑。

以數字化推進可持續發展,抓住綠色機遇

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動化巨頭施耐德電氣就是那個抓住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機遇,領跑市場的先行者。作為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工業、樓宇、基礎設施、數據中心等關鍵領域提供綠色創新產品和全面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覆蓋產品和資產從設計、建造到運營、維護的全生命周期。以領先的IT技術結合深厚的OT經驗,施耐德電氣正助力各行各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和能源效率,實現增效降碳。

變革時代,如何抓住產業轉型機遇與紅利? - 天天要聞

與此同時,施耐德電氣長期堅持可持續發展,在自身踐行的同時廣泛對外賦能。早在2002年,施耐德電氣就將可持續納入核心戰略;2005年推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量化評估體系,每三到五年更新。其中,針對氣候變化挑戰,施耐德電氣做出了一系列碳相關承諾,並將減排範圍從自身向整個價值鏈拓展,加速產業鏈的整體減碳進程:

  • 到2025年,實現自身運營層面的碳中和
  • 到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層面的“零碳就緒”
  • 到204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碳中和
  • 到205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凈零碳排放

為實現這一目標,施耐德電氣借力數字化、自動化、能源管理等技術,在自身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推行精益管理,打造了涵蓋綠色設計、綠色採購、綠色生產、綠色交付、綠色運維的端到端綠色供應鏈,並以技術和經驗賦能上下游夥伴和企業用戶,帶動產業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2021年,施耐德電氣啟動了全球供應商“零碳計劃”,截至今年7月,已幫助全球前1000家供應商平均減碳20%,其中中國供應商的減碳成果尤為顯著,平均減碳21%,高於全球水平。

變革時代,如何抓住產業轉型機遇與紅利? - 天天要聞

基於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持續優秀表現,施耐德電氣連續12次登上企業爵士(Corporate Knights)評選出的年度“全球可持續發展百強企業”榜單,同時也成為業界唯一一家連續11年躋身碳排放披露項目(CDP)“A級名錄”的公司,為各行各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樹立標杆。

綠色+智造,賦能企業“雙轉型”

正是基於長期踐行數字化和綠色低碳的深厚經驗,施耐德電氣深刻洞察了“雙轉型”的底層邏輯。如其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指出:“數字化和綠色低碳是同步推動,互相促進的: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產業全面增效降碳,綠色低碳則對數字化提出了更多應用場景和技術要求,推動數字化的發展和迭代。”

數字化和可持續的雙重優勢,讓施耐德電氣成為“雙轉型”的先行者和賦能者。依託綠色創新產品、領先的軟硬件解決方案、以諮詢引領的全面服務,以及自身長期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驗等,施耐德電氣正密切攜手中國合作夥伴,向各行業輸出兼顧數字化和綠色低碳的“雙轉型”解決方案。

針對製造業的雙轉型需求,施耐德電氣於2019年推出綠色智能製造理念,綜合運用信息技術、運營技術、數據技術、能源技術和通訊技術,提供數字化、低碳化“雙轉型”解決方案,一站式解決“綠色”與“智造”需求。通過不斷推進以軟件為中心的工業自動化,施耐德電氣助力更多企業在運營與創新的各個環節實現新的跨越,攜手邁向開放、高效與韌性、可持續、以人為本的未來工業。

變革時代,如何抓住產業轉型機遇與紅利? - 天天要聞

今天,中國已發展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第二大市場,背後是其紮根中國的信心和決心。從1987年入駐中國以來,施耐德電氣見證和參與了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不斷強化包括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創新、本土化供應鏈和本土化朋友圈在內的四大本土能力。36年來,施耐德電氣堅持“中國中心”戰略,持續打造研產銷一體化的敏捷機制,以快速創新滿足中國市場的獨特需求。如今,藉著中國產業雙轉型的大勢,施耐德電氣蓄勢、乘勢,幾十年數字轉型、低碳轉型的實踐經驗與技術專長厚積薄發,形成貫穿全生命周期的整體解決方案,並以卓越的服務體系,贏得越來越多的客戶和市場,助力中國產業、企業向高效、可持續發展邁進。

綠色經濟疊加數字經濟,雙重機遇,雙重市場紅利。作為一家擁有180多年歷史的老牌企業,施耐德電氣再次立於時代潮頭,高舉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中國產業轉型探索新路。

9月20-21號,中信書院企學堂將走進施耐德電氣,邀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碳中和50人論壇聯席主席賈康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資深教授/浙江大學-劍橋大學全球化製造與創新管理聯合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郭斌,以及《財經》雜誌主編、《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何剛三位專家,帶領相關行業企業管理者,走進施耐德電氣,現場觀摩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感受這家全球巨頭是如何依靠技術創新和卓越產品體系,始終引領時代;如何在自身踐行數字化、綠色低碳的同時,賦能客戶和夥伴雙轉型,共贏數字化時代。

限席50人,誠邀您的參與

變革時代,如何抓住產業轉型機遇與紅利? - 天天要聞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雷諾集團攜手多方組建新能源產業基金,生態戰略“朋友圈”再擴容 - 天天要聞

雷諾集團攜手多方組建新能源產業基金,生態戰略“朋友圈”再擴容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張陽】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變革的浪潮中,跨國車企與本土資本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7月10日消息,法國雷諾集團旗下安培、中金私募、杭州資本和杭州高新金投在杭州正式簽署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合夥協議。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合作,不僅標誌着雷諾集團首次深度攜手...
【每日收評】滬指重回3500點!地產、新型城鎮化概念午後異軍突起,高位人氣股分歧加劇 - 天天要聞

【每日收評】滬指重回3500點!地產、新型城鎮化概念午後異軍突起,高位人氣股分歧加劇

財聯社7月10日訊,市場午後沖高回落,三大指數小幅上漲,滬指重回3500點上方。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49萬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110億。盤面上,市場熱點較為雜亂,個股漲多跌少,全市場超2900隻個股上漲。從板塊來看,地產、城鎮化概念股集體爆發,渝開發等多股漲停。銀行等大金融股一度沖高,工、農、中、建四大行續創歷史新...
利潤同比下滑約四成,飛鶴中報預警引股價巨震 - 天天要聞

利潤同比下滑約四成,飛鶴中報預警引股價巨震

中國飛鶴近日發布的中期業績預告猶如一顆深水炸彈,在資本市場掀起巨浪。飛鶴預計2025年上半年收入91億元-93億元,同比下滑7.92%-9.90%;凈利潤10億元-12億元,同比驟降36.84%-47.37%。而這份雙降成績單,直接引發飛鶴股價暴跌。業績預告發布後首個交易日(7月7日),飛鶴股價大跌17.02%,截至7月9日收盤,公司市值蒸發逾百...
集體爆發,今天漲停!3500點守住了 - 天天要聞

集體爆發,今天漲停!3500點守住了

北京時間7月10日15:00,上證指數收盤上漲16.63點,漲幅為0.48%,報收3509.68點,成交額6131.61億元;深證成指收盤上漲49.33點,漲幅為0.47%,報收10631.13點,成交額8810.09億元;創業板指收盤上漲
股價半月翻倍,“馬年行情”提前開跑? - 天天要聞

股價半月翻倍,“馬年行情”提前開跑?

今年的生肖行情來得有點快。蛇年才過去一半,“馬年行情”似乎就已經來了。記者注意到,7月10日,雲中馬、四川雙馬這兩批“快馬”雙雙漲停。“馬”股快跑,有個股半個月翻倍事實上,自六月中旬開始,市場圍繞證券簡稱中包含“馬”字的股票開啟了一波炒作。據瀟湘晨報·辣椒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6月20日至今,A股28隻名稱中...
聯合早報:受關稅戰影響,中美海運價暴跌63% - 天天要聞

聯合早報:受關稅戰影響,中美海運價暴跌63%

情況不太妙,中美海運價格暴跌63%,中方直接把話挑明,送給華盛頓一句話。中美關係緩和之際,中美貿易卻傳來一個重磅消息。據聯合早報報道,近日,受中美關稅戰影響,中國出口至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的集裝箱海運價格,與上個月相比分別暴跌了63%和41%。據悉,在5月初中美達成初步協議後,集裝箱海運價格曾一度飆升。據專業人...
網警公布適用《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典型案例 - 天天要聞

網警公布適用《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典型案例

當前,眾多單位機構在委託第三方供應鏈企業開發、運維信息系統時,在存儲、加工相關數據中,時有發生受託方因網絡和數據安全風險意識不強,在處理數據時未採取相關安全保護措施,將重要數據直接暴露在互聯網上的情況。同時,單位機構對受託方履行網絡和數據安全保護義務的監督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