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最近,著名的恆大集團發布了最新的一季財務報表,據數據顯示,恆大目前的負債金額達到了2.4萬億,在2021年和2022年的兩年投資中,共虧損了8210億元。
這個2.4萬億是個什麼概念呢,這兩萬億拿來造三峽大壩,可以再造20個出來,造國之重器航母可以造40艘出來,把這些錢全部分給全國的民眾,14億人每個人都可以分到足足1400塊。
而現在這些錢全都變成了債務,在如此巨大的債務之下,恆大已經是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了,如果恆大因為這些債務最後宣布破產,那麼也會連帶着許多銀行的破產,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一場大的震蕩。
那麼恆大這個公司究竟是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呢?
一
恆大能有今天的狀況可以說的上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恆大發展之初,其股票就在交易市場一路飛漲,曾經有人靠購買恆大的股票一夜之間資產翻了五倍,可以說,在恆大創辦之初可以稱得上是風頭無倆。
其在最初騰飛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在2013年的末期,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可以稱的上是一片低迷,許多城市的樓盤價格都呈現下降趨勢,於是就出現了房價降低但仍無人問津,有許多空房賣不出去的現象。
於是在這時,國家準備出手,由中央銀行、住建部以及銀監會三方聯合制定的《關於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主要內容就是調整了在購買房產時的貸款比例的問題。
這無疑是讓許多想要購買房產但一時本金不足的人有了購買的資本,於是一時間房地產交易量大增,需求上漲也就一路帶動着房價上漲,到了2016年,以深圳為例,其房價足足增長了一倍還多,像其他一線城市的房價也迎來的不小的上漲幅度。
而本身就是做房地產的恆大就是借到了這個東風,一路扶搖而上,賺的是盆滿缽滿。
而一路靠房地產走到今天的恆大自然也是房地產行業充滿着信心,認為只要做房地產就能賺大錢,所以在對待投資的態度上一點都不謹小慎微,反而在房地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2017年豪擲1700萬請來了當時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任澤平來對恆大的未來發展作出一些規劃,任澤平也表示非常看好房地產的發展,這讓恆大更是在這條路上一路走到黑。
二
恆大對於房地產的自信就使得其不斷的進行擴張以及借貸,負債也就是在此時越來越多,為了能夠更加有序的發展,恆大還提出了“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以及低成本”的戰略,讓
其從銀行通過資金槓桿借貸了大量的資金以供自己在房地產行業的大肆擴張,在這期間,恆大收購了不少的房地產,例如鄭裕彤340億的地產項目、張松橋140億的地產項目和劉鑾雄120億的地產項目。
這些項目雖好,讓恆大在這個行業里體量迅速擴大,但也為恆大帶來了更多更嚴重的負債問題,銷售額雖在上升,但仍比不上其債務上漲的速度。
可以說,恆大在此時的發展戰略就像是在走鋼絲,只要有一些風吹草動就會對公司產生巨大的影響。
事物的發展總是盛極而衰的,房地產行業在幾年的高歌猛進之後也在2017年迎來了頹勢,其市場的需求也不再有那麼多,直接導致了一大批類似恆大負債搞房地產的公司宣布破產,但恆大董事長許家印似乎料到了這一點,提前一年就制定了去槓桿去債務的策略,並且還同各大資本巨頭合作,吸引資金降低了恆大的負債率,成功的讓恆大躲過了這一次危機。
但好景不長,2020年國家又出台了關於企業的負債率和凈負債率、股份與現金流的三條紅線策略,限制了企業的負債率,這一政策的出台直接逼的恆大砸鍋賣鐵的降低負債,換取現金流,雖暫時躲過了審查,但這也為未來的負債埋下了伏筆。
三
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砸鍋賣鐵,雖然暫時的度過了危機,但由於為了降低負債還錢賣了大量的資產,也降低了恆大在長遠時期上的盈利,算得上是飲鴆止渴了。
而在之後,因為恆大如此之大的動作也讓其債務問題被媒體報道了出來,一時間人心惶惶,恆大還在之後被政府所約談,這種新聞的傳出無疑是讓一些消費者們不再信任恆大。
這就導致之後的民眾都爭相將存在恆大的錢悉數取出,並且恆大的樓市也都無人相信敢去購買,都生怕成為了爛尾樓,甚至發展到最後打折都無人問津。
而之前收購的資產和項目所帶來的問題就接連浮現,房地產的建設和交付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也就需要企業不斷的投入,現在恆大自己難以為繼自然就無法維持之前收購的資產的運轉,這就導致了負債的越來越高。
而這些原因的累積,也讓向恆大借錢的銀行都不再對其信任,都紛紛起訴恆大想要讓其歸還貸款,這些銀行也知道起訴沒用,其目的都是申訴之後然後凍結恆大在其銀行的存款,這無疑讓現在的恆大更是雪上加霜。
恆大如今債台高築,且沒有銀行提供資金,或許已經出現頹勢,局勢已經難以回天,但這些都是資本層面的博弈,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恆大的倒台就意味着許多人的房子都會淪為銀行的抵押物,而還有許多人的房子正在修建中也就永遠沒有了後續,成了爛尾樓,所以,恆大如果倒台,也必然是中國的一場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