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0月9日文章,原題:美國必須停止痴迷於虛假的“中國威脅”論並專註於應對全球經濟危險
世界金融市場正陷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嚴重動蕩局面。為對抗美國通脹,美聯儲姍姍來遲且激進的加息行為,對整個金融市場造成衝擊。強勢美元、烏克蘭戰爭、能源危機和中國經濟放緩,構成了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警告的一場“完美風暴”的各種因素,讓世界正面臨滯脹風險。市場正在觀察,如果這場全球經濟混亂蔓延到美國,美聯儲將以何種方式轉向。
美國作為坐擁最強大儲備貨幣的全球最大經濟體,理應專註於如何幫助世界阻止這種金融末日大戰的到來。然而,美國繼續沉溺於國家安全和大國競爭,尤其是“中國威脅”——這似乎是唯一能將民主黨與共和黨團結在一起的問題。拜登政府不僅延續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而且進一步將中國確定為“對國際秩序的最嚴重長期性挑戰”。
“中國威脅”是否真正存在必須得到批判性審視。真正了解中國的人士,都知道中國絕非威脅。美國想象中的“中國威脅”反映了美國的霸權本能,及其因擔心全球主導地位可能被削弱而產生的不安全感。正如長期觀察中國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格雷戈里·馬奧尼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表現出在政治與文化上的“例外主義”。與美國不同,中國並不尋求全球霸權。中國自19世紀中葉以來在殖民列強手中遭受的苦難,已經將強烈的反霸權本能烙刻到本國國民心中。
中國沿海城市光彩奪目,但與美國約6.9萬美元的人均GDP相比,中國約1.2萬美元的人均GDP相形見絀。中國非常關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努力改善民生與安全並修復環境破壞。馬奧尼用“超然”一詞來描述中國。作為幅員遼闊的國家,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相信自給自足。儘管曾短暫發生邊界衝突,但中國從未沉湎於殖民主義或佔領外國領土。
中國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但儒家傳統仍然強有力地植根於中國文化和社會中。西方文化賦予個人權利和自由神聖特權,而正如塞繆爾·亨廷頓所指出的那樣,中華文明重視等級、秩序、集體主義、自律甚至自我犧牲。中國的政治制度為其歷史、社會和文化根源所獨有。中國深信要改善其人民福祉。中國努力發展適合其獨特歷史與國情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體系。與美國不同,中國不尋求輸出政治制度。
隨着作為世界最大貿易實體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足跡不斷擴大,中國希望在國際社會尋求一席之地並擴大軍事存在以保護海外資產與投資,這合乎情理。中國尋求技術進步和提高其自衛軍事實力,並持續改善其民生。中國在國際關係中尋求的是相互理解與相互尊重,將長期對話與和平談判當作解決衝突的手段,而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將為各方帶來雙贏結果。脫鉤損害全球經濟,強行拆散全球供應鏈必將導致大規模效率低下的現象。
美國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和人才的大國。美國過去曾助力許多國家的增長,如今應接受一個新的多極化與多文明世界,並重新成為推動增長與和平的力量。(作者為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