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物價“穩定器”

2022年07月16日08:23:02 財經 1299
中國是全球物價“穩定器” - 天天要聞

6月15日,消費者在貴州一家超市選購水果。新華社發

2022年以來國際通脹水平快速上升,美國、英國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分別為8.6%、9%,繼續創40年歷史新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大宗商品研究室副主任劉方撰文指出,全球通脹“高燒不退”,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系統性關鍵國家,日益發揮着全球物價穩定器的重要作用。

系統角度

物價水平運行在合理區間

2021年中國全年CPI平均漲幅為0.9%,2022年5月CPI同比漲幅2.1%,環比下降0.2%。PPI連續七個月回落,5月PPI同比漲幅為6.4%,顯著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張哲人介紹,從理論上看,宏觀經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各種生產要素、經濟活動、市場主體在這個系統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物價穩定既是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外在表現,同時也以這個系統的穩定運轉為前提和條件。回顧近30年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穩定的時候,物價水平往往也比較穩定;而當遇到外部衝擊、經濟過熱或失速、國際收支劇烈變化、匯率大幅波動等情況時,物價容易出現大起大落。可以說,全球物價的穩定離不開世界經濟的穩定,而中國恰恰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源。

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在疫後率先實現正增長,每年都為世界經濟貢獻可觀的增量。中國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製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中國實施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着力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提高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的保障水平,深化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相互交織的復蘇環境下,中國向外輸出的是難能可貴的穩定,而不是麻煩和危機。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本身就是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全球物價穩定的重要貢獻。

供求關係

中國出口商品平抑世界通脹壓力

中國是120多個經濟體的主要貿易夥伴、6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出口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佔據重要地位。

文章指出,中國一方面率先復工復產復市復銷,對維持全球供應鏈穩定運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積極應對輸入型通脹壓力,充分發揮保供穩價機制的作用,努力實現國際輸入型價格上漲的自我內部消化,使原料成本上漲向終端出口商品價格的傳導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全球通脹上漲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能礦產品,全球工業製成品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在這個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基本同質的供應商,任何一個供應商由於成本因素單獨提價只能導致銷量的下降,進而使得利潤受損。中國出口商品以工業製成品為主,當出口企業面對勞動成本剛性上升、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強化、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壓力時,不得不更多依靠提高效率、優化管理、完善工藝、加快技術進步等“內功”來對沖成本上升對利潤的壓縮,而難以簡單地提高產品售價,把上浮的成本轉嫁出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國出口企業的艱苦努力平抑了能源資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給世界各國帶來的通脹壓力。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更大的逆風和回頭浪,但深入發展的大勢並未改變。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大貿易夥伴。隨着中國國內疫情的逐漸平復,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多元的開放平台必將為全球物價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貨幣政策

為穩定全球物價作出貢獻

疫情暴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穩定經濟形勢,重又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量增發基礎貨幣以購買國債等資產。至2022年1月末,美國國債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美元大關,為2021年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倍,較疫情前猛增7萬億美元。近年來,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日益增強,過剩流動性疊加地緣政治等因素推升了大宗商品價格,給能源資源進口國帶來很大的輸入型通脹壓力。

在應對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強調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宏觀槓桿率是一國非金融部門總債務與GDP之比,反映了一國的總體債務情況,也是衡量貨幣政策是否合理適度的重要指標。2020年,為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宏觀槓桿率出現上升。當年四季度隨着經濟形勢的好轉,宏觀槓桿率由升轉降,此後保持連續下降的態勢,至2021年末為272.5%,比上年末降低7.7個百分點。不僅低於發達國家同期水平,也低於2009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綜合來看,此次全球各國的通脹壓力加大,背後的原因還是發達國家實施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不但推高了國內需求,而且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再疊加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等非經濟因素,使得供求關係持續偏緊,最終推高了物價水平。近期,為應對高通脹,發達國家央行紛紛開啟加息進程,又給世界經濟金融穩定帶來新的風險。中國始終實施負責任的貨幣政策,不但促進了國內經濟恢復和物價穩定,也為全球物價穩定作出了特殊貢獻。

采寫:南都記者 丁境炫 見習記者 趙唯佳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國信證券:暑假出行需求有望維持景氣增長 渠道與品牌加速迭代 - 天天要聞

國信證券:暑假出行需求有望維持景氣增長 渠道與品牌加速迭代

智通財經APP獲悉,國信證券發布研報稱,短期來看,暑期出行需求有望維持景氣增長,供給端動態博弈,一方面酒店行業價格基數回落疊加本身暑期休閒遊主導有望帶動三季度高頻數據好轉;另一方面平台邊際競爭擾動,新玩家以B端低傭金、C端補貼的方式吸引酒店與價格敏感型用戶進入,不排除短期帶動部分計劃屬性偏弱且相對高頻的周...
單日5家!摩爾線程等科創板IPO獲受理,合計擬募資150億元 - 天天要聞

單日5家!摩爾線程等科創板IPO獲受理,合計擬募資150億元

每經編輯:畢陸名2025年6月,A股IPO受理數量增長明顯。當月,新受理企業數量達116家,佔了整個上半年的八成左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僅在6月30日這一天,A股IPO受理數量就達到41家,分別為北交所32家、上交所科創板5家、深交所4家。單日32家公司獲北交所集中受理,數量也創2025年以來新高。值得一提的是,6月30日...
中信證券:維持銅價下半年上行至10000-11000美元/噸的判斷 - 天天要聞

中信證券:維持銅價下半年上行至10000-11000美元/噸的判斷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信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近期銅價震蕩上行,市場對於後續銅價走勢存在一定分歧。商品屬性來看,全球精鍊銅礦整體仍維持緊平衡局面;此外,中國經濟“穩增長”、美國經濟“軟着陸”支撐銅價底部,銅價若要進一步打開上升通道需要看到國內宏觀政策進一步發力以及海外經濟的企穩回升,靜待新周期到來。通脹...
“投資者利益優先” !信澳浮動費率基金7月1日正式發行 - 天天要聞

“投資者利益優先” !信澳浮動費率基金7月1日正式發行

首批26隻新型浮動費率基金陸續面市,過半產品已發布成立公告。據悉,信達澳亞基金將於7月1日公開發行旗下新型浮動費率基金——信澳優勢行業混合,該基金擬任基金經理為“科技成長派”吳清宇。作為公募基金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承載了重塑行業生態的期望。在中國證監會於2025年5月7日出台《推動公募基金高質...
關稅大消息!特朗普強硬表態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消息!特朗普強硬表態

【導讀】美加恢復貿易談判,提振美股三大指數,特朗普對日本強硬表態見習記者 儲是美加恢復貿易談判提振美股三大指數美東時間6月30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截至收盤,道瓊斯指數漲0.63%,標普500指數漲0.52%,納斯達克指數漲0.47%。大漲背景是加拿大取消數字服務稅並準備與美國恢復貿易談判,市場情緒因此得到提振。美參...
河南省中小企業協會 · 協會日報 2025.7.1 星期二 - 天天要聞

河南省中小企業協會 · 協會日報 2025.7.1 星期二

1、海關總署近日發布數據顯示,我國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已由2013年的3120.4億元擴大至2024年的6741.5億元,增長116%。2、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布《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規定》,進一步規範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保護個體工商戶合法權益,促
A股早盤利好利空:創業板明確“輕資產、高研發”標準 - 天天要聞

A股早盤利好利空:創業板明確“輕資產、高研發”標準

宏觀新聞1、財政部、稅務總局、商務部發布關於境外投資者以分配利潤直接投資稅收抵免政策的公告。其中提到,境外投資者以中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間用於境內直接投資符合條件的,可按照投資額的10%抵免境外投資者當年的應納稅額,當年不足抵免的准予向以後結轉。2、商務部公告,公布...
主動權益基金髮5億都難了,新基平均發行規模不足8億,創7年以來新低 - 天天要聞

主動權益基金髮5億都難了,新基平均發行規模不足8億,創7年以來新低

財聯社7月1日訊(記者 沈述紅)公募基金在5月底以33.74萬億元的總規模再創出新高。然而,在這一巨量市場下,基金新發規模的貢獻明顯不如往年,存量產品一躍成為了規模增長的重要貢獻力量。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新基金合計發行規模為5267.6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599.55億元減少1331.87億份,同比下降兩成;上半年平均每隻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