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一家上市公司的公告引起我的注意
“截至6月4日,公司期貨投資平倉收益將影響2021年投資損益稅前金額5398.46萬元。此外,公司確保期貨投資的本金始終不超過2億元,資金可滾動使用。”
這家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利潤是2300萬元,更誇張的是他去年的操作
2020年期貨操作--21連勝,5個月賺了7.6億元
但該公司去年的凈利潤卻為3.5億元,難道是主業不行。
這個世界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公司在取得21連勝後,卻頻頻失手。
公司在9月12日-22日、9月23日、9月24日-25日和9月28日,分別錄得期貨平倉虧損6953萬元、7348萬元、1.36億元和2.23億元,合計虧損達5.02億元。相較於前期7.69億元的利潤,已經回吐了一大半。 但最終還是取得了2.5億元的收益,這個收益可以橫掃一大片上市公司了。
這家公司可以網上去搜索一下。
二
上個月,朋友圈的一張圖片引起我的興趣
多家公司將4月銷售冠軍開除,由於接單太多,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
網絡廣為流傳的這個段子,凸顯原材料暴漲的殘酷現實,引起大批網友共鳴。
有網友爆料,自己公司買入一捆建築用腳手架鋼管,如果連帶運費,平均6243元一噸。該網友直呼,“下半年都不敢再買了,現在有新工地也不敢接,這個價格買回來的材料不是虧錢就是白乾!”
不只是鋼管,石膏板、線材、混凝土、輕鋼龍骨等建築材料,食用油、白糖、棉花、紙巾等日常用品,鐵礦石、鋁、銅等工業品,價格均大幅上漲。
今天公布了一個數據,PPI同比增長了9%,創下2008年10月以來新高,也就是時隔13年創下新高,遠超市場機構的平均預期值。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PPI大漲意味着什麼呢? 意味着此後數月的通貨膨脹(CPI)壓力;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漲了,那麼使用工業品製造出來的消費品,肯定也要上漲,只不過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延期傳導效應。這個就是大放水帶來的效應。
現在明白,為什麼這幾個月高層經常出來喊話,要控制大宗商品炒作了吧!
三
一場危機就是一場災難,同時也潛藏着機遇。結果如何,全看人們對他的態度。
機會總是藏在危機之中,需要我們的發現。
#原材料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