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說到“中國建築”,就一定要提及一個人,他便是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的梁思成先生,他的一生,幾乎都獻給了中國古代建築。
自1937年起,梁思成便和妻子林徽因走遍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由於當時交通等各方面條件落後,他們想要完成一處古建築的測繪,往往要步行幾十里,風餐露宿,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攔他的決心,最終,一本中國建築史的開山巨作應運而生,它便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今天,我們便來看看他當年的古建築手繪稿。
第一張手繪稿:河北薊縣 獨樂寺觀音閣
映入眼帘的,便是堪比印刷體的字跡,乾淨整潔、毫不拖泥帶水的構圖,它的精確程度,堪比現代CAD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梁思成先生的筆下,這座來自於1000多年前的遼代建築,被完美呈現出來。
第二張手繪稿:歷代斗拱演變圖
斗拱,又稱枓栱、斗科、欂櫨、鋪作等,斗拱分為2個部分,一個是位於立柱和橫樑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做“拱”;而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則叫做“斗”,二者相加,組成“斗拱”。
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重量,乃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圖為梁思成先生精心繪製的歷代斗拱演變圖,參考價值非常高。
第三張手繪稿:斗拱、額枋、屋檐之間的詳細構造圖
這張圖的詳細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細節部位,都配上對應的中英文名稱,繪圖乾淨、大方,讓人一目了然。
第四張手繪稿:唐代敦煌石室詳解圖
為了完成這幅敦煌石室詳解圖,整個團隊幾乎用去大半個月,梁思成負責攝影,莫宗江負責測量,林徽因負責抄寫碑文,然後各自記錄建築結構的細節,再匯總,方能完成這樣一幅詳解圖。
第五張手繪稿: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
1937年,日本軍隊正在中國土地上肆虐,無數國人因戰爭而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此時的日本人,氣焰囂張,他們妄圖從各個方面否定、打擊中國,當年日本人公開宣布:“在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時期的木構建築,要看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
正在考察路上的梁思成頓時怒不可遏,他當即便和考察隊伍,不遠千里趕往五台山,經過多日的輾轉,他們終於找到了佛光寺,這座來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建築,經過多次確認,他們宣布:“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日本人的定論可以休矣!”
梁思成先生大筆一揮,連日撰寫《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一經發表,轟動中外建築學界,佛光寺重現天日,被譽為“亞洲佛光”,如今,它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第六張手繪稿:河北石家莊 趙州橋(安濟橋)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始建於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後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橋,後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梁思成先生曾遭遇一場車禍,導致腿和脊椎都有一些殘疾,經常要戴着支撐用的鐵架。然而他卻以這樣的身軀,完成了如此龐大的測繪,他甚至曾雙腳懸空攀在趙州橋上仔細勘察,如此精神,令人欽佩。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梁思成就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