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聚焦考古與文物保護,開闢相關類型題材劇集新的創作路徑,近期播出的電視劇《護寶尋蹤》贏得口碑與熱度雙豐收。該劇研討會日前在京舉行。
電視劇《護寶尋蹤》以跨越近二十年的文物保護行動為藍本,深刻展現了文物背後沉甸甸的歷史分量與守護者的赤誠擔當,向考古人與文物工作者默默的堅守獻上崇高敬意。劇中濃郁的地域細節,不僅構建了鮮活的敘事空間,更讓觀眾感受到文物承載的厚重歷史與現實意義。該劇以現實主義為底色,被認為成功填補了國內考古與文物保護題材的空白,將長期默默奉獻的幕後文保英雄推至台前。

會議現場。主辦方供圖
研討會上,陝西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棚格表示,《護寶尋蹤》深植關中地區特色的社火等民俗場景,通過央視平台向全國觀眾全景展現陝西文化魅力。該劇是一次以影視語言解碼文化基因,用大眾傳播喚醒文化自信的成功實踐。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電視劇項目部副主任、高級編輯馬駿介紹,相關數據顯示,該劇的平均收視率是1.08%,平均收視份額5.98,累計收視規模2.9億人次。根據cbb中國視聽大數據的數據,平均收視率為3.144,位列播出期間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的榜首。《護寶尋蹤》打破盜墓題材墓穴探索的獵奇視角,轉向文物守護者的正面敘事,為市場影視劇創作提供了從盜墓到護寶的創作新路徑。
該劇監製楊蓓表示,反盜墓是《護寶尋蹤》的創作內核,作品依託真實的考古發現,通過對考古文保工作者日常工作的展現和盜墓分子的博弈,向觀眾普及了考古是一門嚴謹的實證科學,同時也展現了文物犯罪鬥爭的艱巨性。考古加打擊文物犯罪的這種雙線敘事,構建起了極具張力的敘事空間。
《護寶尋蹤》導演惠楷棟直言,好戲離不開真實的生活。他介紹,主創團隊多次深入考察文保一線,了解偵破文物犯罪案件的細節,到考古現場與專家深度交流,採訪並深入了解基層文保員的樸實情感和生活狀態,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素材和故事,劇本和人物的生命線由此確保紮根現實。考古不是驚天動地,而是一生默默的堅持和守候。
該劇編劇周宇表示,此次創作過程中,團隊始終秉持真實的核心創作理念,不滿足於查閱資料,更通過大量田野調查夯實劇本根基。同時,劇組裡的每一位都在各個環節為劇本加分,讓紙上的文字變成鮮活的人物。
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京盛指出,《護寶尋蹤》在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既保留盜墓題材中情節上的吸引力,同時又避免了過度渲染這類題材中不必要的、過分獵奇的內容。將文物偵破、盜挖過程中的神秘感、懸疑性、刺激性等商業元素,融入有藝術質感的敘事中,讓作品在真實與藝術之間實現了突破。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王一川認為,《護寶尋蹤》把盜墓賊盜賣文物、公安人員偵破盜墓案件、考古人員考古發現活動三者交融起來敘述,形成了“盜”“偵”“考”之間的三線交叉敘事體。給觀眾帶來有關關中平原文物犯罪案件偵破及考古新發現方面的新故事。這個故事最突出的藝術特徵在於借文物寫人物,進而從文物鑒別人性。從而在傳統文化、行偵懸疑和考古發現的三種題材匯通上,走上了一條視聽美學新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