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小巷人家》收官在即,上世紀八十年代住在蘇州棉紡廠家屬區小院的庄、林兩家人,帶着歲月溫度牽動起追劇熱情,並“刷屏”年輕人的社交平台。截止目前,它不僅在以中老年觀眾為主的傳統播出平台收視奪冠,在以年輕觀劇群體為主的豆瓣等陣地,也以8.1分奪得年代家庭情感劇2024年最高分。“蛇瓜”梗、“卧龍鳳雛”林棟哲和庄筱婷在上海交大畢業分配後的情感歸宿、宋瑩和黃玲這對好閨蜜最終能否重逢等,牢牢鉤住觀眾的心。

《小巷人家》是一部以溫情細膩為基調的家庭劇,用鄰裡間的相處點滴勾勒出時代變遷中的人情冷暖,矛盾點到即止,讓人笑得會心,淚水也落得悄無聲息。為何這樣一部不溫不火的作品最終能全面調動起年輕觀眾的參與感和表達欲呢?
黃玲宋瑩“閨蜜情”最動人
小巷人家的主題曲叫《消失》,這個名字其實就是答案。我們懷念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打開記憶的“閘門”後,緩緩流淌出的那些夢境般的“復古”生活點滴;是在當下的現實之外,對消逝的懵懂童年、昂揚奮鬥過的青春報以深情的回望。《繁花》《大江大河》《風吹半夏》《夢中的那片海》,以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為時代背景的年代劇每每成為“國民劇”,驗證了國人對那個蓬勃時代的特殊感情。《小巷人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用大時代大視角,而是沉浸在尋常百姓家,用鮮少在國劇中看到、也是當代都市生活中幾近稀缺的“鄰里情”來引領這場關於八十年代的“復古潮”。

閆妮扮演的黃玲和蔣欣扮演的宋瑩,一個是隱忍的良母,一個是潑辣的“刺兒頭”,兩個棉紡廠普通女工從最初的陌生鄰居到互為盔甲、肝膽相照的好閨蜜,她們的生活智慧和相濡以沫是《小巷人家》的戲核,也是全劇最動人的情感。刺兒頭宋瑩永遠是最時髦的,衣服顏色總是鮮艷,在她的影響下,黃玲漸漸從隱忍到自由,衣着也不再單調寒酸;宋瑩本來咬緊牙關攢錢買電視機,最後卻借給黃玲為圖南買自行車,後來黃玲又借錢給宋瑩,讓她如願以償把電視機買回家,錢兜兜轉轉的深情厚誼不乏現實考量,落腳到日常里顯得格外珍貴;“舌戰莊家”時黃玲沒哭,卻被宋瑩一句話說哭了,精神上的彼此理解與互相支持,擁有穿透年代療愈和溫暖的力量。

年代氣息復古又豐滿
黃玲和宋瑩的“鄰里情”,更是在點點滴滴的細節中豐富起來的,從如何持家,到教育子女的理念,從處理夫妻、社會關係到針對現實問題的見招拆招,勾連出1977年到1994年間中國人的真實經歷。大到恢復高考、知青返城、改革開放、工廠改制,小到書攤看連環畫、打蒼蠅、交誼舞、詩歌熱,這些不僅是”60後”至“80後”的集體記憶,更打上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鮮明烙印。

特別是她們作為紡織女工身份的塑造,格外豐滿和真實,家庭生活也越來越清晰。比如紡織工人三班倒,宋瑩會對黃玲說:庄老師不在家,玲姐你上夜班時,林武峰買菜幫你帶一份;彼時紡織工人工資高、棉紡廠福利好,所以張阿妹讓親生女兒小敏報紡織技校,黃玲勸小敏說:“進了廠,軋朋友、結婚、生孩子都有底了”;因為紡織工種勞動強度大,所以小敏放棄進三廠,而選擇進理髮店;上世紀八十年代,棉紡廠興起文化、技術雙補教育,所以庄超英鼓勵黃玲、宋瑩讀高中……那個年代紡織工人的工作生活狀態立住了,小巷的煙火氣自然升騰起來。這些真實還原的生活流,是《小巷人家》讓觀眾沉浸代入回憶的珍貴土壤。

苦中作樂有滋有味
閆妮接受採訪時曾透露,《小巷人家》的劇本封面是用黃色宣紙印的,上面寫了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這是張開宙導演對這部劇很重要的一個理解。作為一部反映時代巨變中普通人生活變遷的年代題材,《小巷人家》沒有迴避物質條件、居住條件、教育資源都相對匱乏的環境帶給家庭、個人的苦難和矛盾,而是更加濃墨重彩地再現了當時樂觀、善意,守望相助,充滿希冀與感恩的人情味和時代風氣,這樣的格調也是觀眾喜愛“小巷”的重要理由。
比如該劇第一個火爆的“蛇瓜”事件,就是為了緩解吃飯問題,黃玲和宋瑩合力在小院里種蛇瓜,卻吃到看見蛇瓜就想吐,林棟哲還因為蛇瓜在學校挨罵,被迫吃一個月蛇瓜……觀眾一邊笑着調侃“這個家沒有蛇瓜得散”,一邊感慨當年的苦中作樂。第二個隨着短視頻火出圈的情節就是黃玲“獨戰”莊家公婆,這組最有戲劇衝突的家庭關係里,“愚孝”的丈夫庄超英、偏心冷血的公婆、委屈求全的小姑,折射了當時中國式家庭中的矛盾本質;與之相對照,黃玲與宋瑩之間沒有血緣關係的閨蜜情,既溫暖着彼此,也輻射到屏幕外,讓人嚮往“遠親不如近鄰”的年代。

隨着劇情的深入,該劇主要看點已經從質樸的父母轉向年輕一代。庄圖南、庄筱婷、林棟哲、鵬飛等從幼時的成長陪伴,到走向社會意氣風發的“少年氣”,格外戳中人心。他們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奮勇爭先,兒時打打鬧鬧的經歷在成年後演變為彼此牽絆的情誼,也是戰勝困難的底氣。他們之間的信任和牢固的情感鏈接,也讓年輕觀眾既觸動又羨慕。
小巷生活日復一日,有滋有味,看似平淡如水,也在時代浪潮中起伏跌宕。觀眾喜歡這樣的年代劇,既是懷舊,也是審視當下。八十年代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望與追求,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已經通過《小巷人家》緩緩流淌進觀眾心田。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