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奮鬥!熱播劇《幸福到萬家》引發了哪些思考?

2022年07月14日10:17:14 娛樂 1950

熱播劇《幸福到萬家》將鮮活的奮鬥故事搬上熒屏

每個人都要奮鬥

近日,電視劇《幸福到萬家》正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黃金檔和優酷同步播出。開播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登上黃金時段衛視電視劇排行榜榜首,並在優酷、抖音等多個電視劇熱播榜蟬聯冠軍。

作為一部講述農村姑娘何幸福在多重考驗下奮鬥成長的農村題材現實劇,《幸福到萬家》引發了許多人對生活哲理的思考:“努力奮鬥的姑娘,永遠都不會輸掉人生”“奮鬥的青春終將是無悔的”。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現在,我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全體人民跟着共產黨一起奮鬥付出,愈顯意義重大而深遠。

除了一個叫幸福的姑娘嫁到萬家莊,“幸福到萬家”還有依靠奮鬥讓幸福走進千家萬戶的寓意

每個人都要奮鬥!熱播劇《幸福到萬家》引發了哪些思考? - 天天要聞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幸福到萬家》,講述了農村姑娘何幸福在多重考驗下奮鬥成長的故事,引發了人們對於奮鬥的思考。(圖片來源:電視劇《幸福到萬家》官方微博)

“好久不看電視了,因為《幸福到萬家》又迷上了電視,真是好劇,值得推薦”“看哭了好多次,請劇組報銷紙巾”……開播以來,《幸福到萬家》賺足了觀眾的歡笑與淚水。

不過在最初接手項目時,該劇主創人員也一度猶豫。編劇趙冬苓直言,猶豫的主要原因是擔心農村題材受眾太窄。然而隨着了解的深入,新女性奮鬥與新農村繁榮相呼應的故事,卻深深打動了她。

劇中,趙麗穎飾演的農村姑娘何幸福歷經事業與婚姻、愛情與親情的多重考驗,依靠自我奮鬥不斷成長,從農村走進城市,再從城市回歸農村,最終帶領萬家莊越走越好,為鄉民創造幸福生活。她在人生賽道成功逆襲,被譽為“新時代鄉村女性奮鬥的縮影”。

趙冬苓說,何幸福從小便沒了父親,在家又是長姐,嫁到富裕的萬家莊後,婆婆家在村子裡是小姓,一輩子活得忍氣吞聲、謹小慎微。這樣一種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非但沒有把她打垮,反而讓她更強大。

“從何幸福的奮鬥身影,可以看到人民大眾的頑強拼搏。他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任何東西都很難束縛他們,也很難打倒他們。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不太能被打垮的人。哪怕一部作品一時失敗了,休整個兩三天,馬上又會以更大的精力投入下一部作品的創作。”趙冬苓說。

“《幸福到萬家》,從字面看,它說的是一個叫幸福的姑娘嫁到了萬家莊,更深一層,它表達了創作者對現實的熱烈期待:要讓幸福走進千家萬戶,每個人都要依靠自己去奮鬥。”趙冬苓說。

“社會的變革最終要讓最廣大人民獲得幸福,也必須依靠最廣大人民自己的奮鬥。人民群眾既是獲得幸福的主體,也應該是奮鬥的主體。”該劇導演鄭曉龍舉例說,劇中村支書萬善堂在年輕時帶領村民艱苦創業,後來又投資建廠,成立萬家集團,實現了萬家莊物質文明的發展,他個性上雖有瑕疵,但也是帶領村民們靠奮鬥實現萬家莊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的代表。

“《幸福到萬家》生動體現了奮鬥是幸福的源泉、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價值理念。劇中角色之所以能引發共鳴,正是因為它很好地契合了中國人民所具有的偉大奮鬥精神,擊中了人們刻在骨子裡的堅強意識和團結品質。”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葉航說。

“‘躺平’沒有出路,進取才是正途。人民的幸福生活要靠努力奮鬥來獲得”

在《幸福到萬家》的電視劇海報上,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想要活成參天大樹,需要有自己的根。

劇中,何幸福從農村走向城市再回歸農村,最後開了幸福客棧,當上了萬家莊的新一代帶頭人。據趙冬苓透露,劇本一開始寫的是何幸福離開農村,越走越遠,後來主創團隊再三考慮,覺得還是應該讓她回來。鄭曉龍也認為,離鄉再返鄉的人生軌跡,是何幸福這個人物最為出彩的一筆。

“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認為,進城才是農村人的唯一出路,而是要靠大家的共同奮鬥,縮小城鄉差距。”鄭曉龍說,何幸福進城後,在一個更大天地提高了自己的見識和水平,實現了從勤雜到前台的身份轉變,成為律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覺醒成熟的現代女性。從離鄉前質疑落後的“鬧婚”習俗,到返鄉後開辦民宿,振興鄉村旅遊經濟,再到後來依靠法律的力量抵制環境污染,她開始一點一滴地從“為自己”“為小家”變成“為大家”,推動法治建設、環保理念、文明習俗在鄉村社會落地開花。

相較於何幸福進城後的銳意進取、積極向上,肯吃苦、愛學習,她丈夫王慶來在進城後卻是百般不適應,不想學習、不求進步。“這個有着不俗種植技藝、適合在土地上耕耘的人,仍然抱定自己原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對外界變化要麼抗拒,要麼消極應對,他想的是如何靠關係找到工作,而且有了工作還不懂得珍惜,原來在小農經濟中被掩蓋的性格弱點也被無限放大。”葉航說。

趙冬苓直言:“對於自己不適應的新生活,不是積極去創造,而是逃避甚至‘躺平’。這是慶來的悲劇。”

該劇製片人曹平也注意到劇情展開後引發的熱議,比如幸福是奮鬥派,慶來是“躺平”派。“創作之初,我們不會給角色預設這種人設,我們按照他們生活的環境和精神氣質去展現,最後產生了今天引起觀眾熱烈討論的兩類人。通過他倆進城打工的經歷,劇中也的確探討了同樣是農民,同樣的起點,進城之後為何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既和天生的個性、外部的環境有關,更取決於後天的態度,特別是一個人自身的努力和奮鬥。”

“幸福為了過好日子,永不止歇、永不停步,一直在奮鬥和探索。一開始和慶來蓋大棚種植蔬菜,後來進城在律所做勤雜當前台,最後回到家鄉辦民宿,自己富了,還不忘帶領家鄉村民一起致富。我們想傳遞的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奮鬥來獲得。”曹平說。

“《幸福到萬家》以藝術的手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奮鬥故事。它不僅抓住了觀眾的‘味蕾’,也拍出了生活的本質。”葉航直言,更加豐滿的生活、更加公平的環境、更加廣闊的空間、更加多元的渠道,讓人們展露才華的機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發展機會和成長空間有了,還得有艱苦奮鬥的思想。“躺平”沒有出路,進取才是正途。

要幸福就要奮鬥,一百多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鬥的結果

和許多成功的電視劇作品一樣,《幸福到萬家》也像一面鏡子,照見了社會,照見了生活,也照見了觀眾自己。不少人感慨,透過劇中何幸福白手起家、進取成長的自我奮鬥,能夠看到各個時代奮鬥者的身影,看到中華兒女的堅韌不拔。

力量生於團結,幸福源自奮鬥。回望歷史,中國為何能實現從木犁鋤頭到登月成功、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飛躍?答案就在無數黨員幹部面對艱難困苦時總能團結一致、同心同德、敢於擔當、勇於奮鬥,答案就在億萬人民群眾面對國家需要時總能想到“咱能不能做點啥”。

太行山東麓,懸崖峭壁上,紅旗渠水蜿蜒流淌了半個多世紀。60多年前,3.7萬修渠大軍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鍋灶,開向了修渠第一線。沒有住處就住山洞、睡石板床,沒有大型工具,就用鐵钁、鐵鍬、小推車,石灰是自己燒的,炸藥也是自己配的。鏖戰十個春秋,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最終在懸崖峭壁上建成主渠、支渠等全長共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先後有81位幹部和群眾獻出了生命。

跨崑崙、越草原、穿戈壁,一條“天路”在雪山流雲間蜿蜒穿梭。在青藏鐵路的修建中,面對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和極端惡劣自然環境,十多萬建設大軍無私奉獻、頑強拼搏,在世界屋脊挑戰着生理與心理極限,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用團結奮鬥的力量譜寫了人類鐵路建設史上的光輝篇章。

“千千萬萬中國人在付出最大的努力。”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迅速集結,用14億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彙集成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生動詮釋了中國人民舉國同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

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人民的力量一旦凝聚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越不過去的坎,沒有幹不成的事。他們就像水成岩一樣,一層層結構成中華民族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最堅固的地殼,我們一切的成就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的。

在2022年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鬥的結果,團結奮鬥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百年奮鬥歷史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奮鬥開創未來;能團結奮鬥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鬥的政黨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靠團結奮鬥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鬥開闢美好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奮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30次提到“奮鬥”。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研究員江宇看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出奮鬥動員令,有着高屋建瓴的考量:我們已經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但我們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只有在接續奮鬥中才能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遏制與反遏制的鬥爭十分激烈,只有保持奮鬥精神,才能應對這些挑戰,贏得偉大鬥爭;勞動創造價值,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所以必須依靠奮鬥贏得未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停下奮鬥的腳步。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一個人、少數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千千萬萬普通人團結奮鬥,需要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接續奮鬥。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創造偉業的必由之路。

“黨和人民共同奮鬥,是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沒有黨的領導,個人就是一盤散沙,即使億萬勞動者流血流汗地奮鬥,也難以改變命運;同樣,沒有人民群眾自己的奮鬥,只有黨的奮鬥,把黨的領導和人民奮鬥割裂開來,也不可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江宇說。

山東煙台衣家村,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衣家村位於連綿蜿蜒2500多座山峰的一處褶皺里,曾經是一個缺錢、缺水、缺路、缺希望的窮山村。2017年,村支書衣元良發動群眾以勞動力入股,領辦村社一體的合作社,發出“寧肯干窮,決不等窮”的號召,帶領群眾劈山修路、發展產業。在黨組織號召下,在村民共同奮鬥下,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衣家村村集體收入1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000元以上,全面實現小康。

“石頭硬,鐵鎚硬,不如衣家村人的意志硬。”村史館裡,磨短了四五公分的鎬頭,鑿壞了的鐵鎚頭,滿是震裂紋的錘柄……無聲地述說著這段劈山開路、向天要路的歷史。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大地上,像衣家村這樣的動人場景無處不在,也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圓夢,沒有躺贏的捷徑,只有奮鬥的征程。

今日之中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只要14億多中國人民始終手拉着手一起向未來,只要96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與人民心連着心一起向未來,我們就一定能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蹟!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16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吉祥三寶》背後的創業傳奇:音樂如何成就一個家庭的夢想? - 天天要聞

《吉祥三寶》背後的創業傳奇:音樂如何成就一個家庭的夢想?

你還記得 2006 年春晚那首《吉祥三寶》嗎?那溫暖悠揚的旋律,彷彿帶着草原的風,瞬間吹進了千家萬戶的心。可你知道嗎?這首歌背後,藏着一個關於家庭、音樂和創業的動人故事。烏日娜和布仁巴雅爾,這對草原上的音樂伉儷,用他們的熱愛和堅持,把音樂變
曾是“央視名嘴”,因揭露姜昆醜聞被封殺,如今70歲處境如何? - 天天要聞

曾是“央視名嘴”,因揭露姜昆醜聞被封殺,如今70歲處境如何?

當紅時,她和倪萍並稱為“央視的台柱子”,主持的《曲苑雜壇》更是伴隨着幾代人的記憶,然而在鼎盛時期,節目卻突然停播,而她也隨之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對於她離開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和相聲大師姜昆的糾葛,揭露姜昆的醜聞被封殺了,也有人認為,
台媒:逃避兵役被追出“案外案”,王大陸由律師陪同現身首次出庭 - 天天要聞

台媒:逃避兵役被追出“案外案”,王大陸由律師陪同現身首次出庭

【環球網報道】據“東森新聞雲”、聯合新聞網等台媒7月3日報道,台灣知名藝人王大陸先前被爆出砸錢找“閃兵集團”偽造醫療證明逃避兵役,案件曝光後,檢警進一步調查發現“案外案”,王大陸涉嫌非法查個人資料。新北地方法院3日首次針對王大陸涉個人資料案開庭,王大陸由律師陪同現身。 王大陸7月3日在律師的陪同出庭應訊。...
璩靜醫美診所堵門老東家!霸道女總裁改行“扎臉”? - 天天要聞

璩靜醫美診所堵門老東家!霸道女總裁改行“扎臉”?

百度前副總裁璩靜居然跨界開起了醫美診所?近日,有網友發現,位於深圳坂田華為總部附近新開了一家醫療美容機構,其背後實控人正是璩靜本人。圖源:微博說起璩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她的履歷堪稱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經典模板。從外交學院畢業後就任職新華記者,隨後在 2015 年加入華為,一路飆升至副總裁,負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