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說:
最近發生的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香港殖民文化最後的輓歌。
那幫權貴精英買辦們曾經無比懷念的巔峰時刻,再也回不去了。
壞土豆 作品
首發於頭條號 一個壞土豆
陪我的國一起逆襲
最近的一周我感覺非常的惶恐,打開手機,烏央烏央的新聞和鋪天蓋地的文章,都在紀念某位剛剛離世的香港大師,說他創造了多麼了不起的成就,信息量之密集讓我躲都躲不開,打開手機隨手一划拉全都是他。
我感到非常震驚,好歹我也是讀過書的人,每天都看新聞資訊,居然不知道隔壁城市出了位如此了不起的大師,我甚至都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趕緊打開新聞,看看這位大師有什麼成就,至少我得搞清楚他是做什麼工作的。
看了一篇,我沒看懂;
又看了一篇,還是沒看懂;
看了十篇,越來越暈........你讓我說這位大師是做啥的我都不知道。
我感覺壓力山大,好歹我也是學過語文的,為啥媒體上寫的東西我楞是看不懂?
要麼,說他是人間逍遙客,風趣、通透、不被規矩束縛;
要麼,說他游遍天下美景、吃遍天下美食,是當代的魏晉名士;
要麼,就說他是有趣的靈魂........
我看着汗流浹背,一連看了好多篇,楞是不知道他是幹嘛的。
所有的媒體都告訴我,他很牛幣,非常牛幣,非常非常牛幣。
但是沒有一個媒體能告訴我他到底怎麼牛幣..........他有什麼成就?他做過什麼貢獻?
這讓我想起來郭德綱講的一個故事:
于謙的哥哥於虛,年少時就到牙買加留學,後來學業有成,留在牙買加做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貢獻,20年後因為他的父親於老爺子非常思念,於是於虛決定回國報效。
這下子牙買加人民不幹了,於虛要走了,牙買加可怎麼辦!!!!!
議會一連開會三天三夜,討論怎麼讓於虛留下來,否則這將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三天之後,會上突然有人站起發問:他到底有什麼貢獻?
此言一出,整個議會鴉雀無聲,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所有人都不知道!
話說回來,看了幾天的新聞,我也沒看懂啊,於是我就去百科。
但是百科我也沒看懂,連他是什麼職業也不明白。
你說他是作家,但他寫的書估計一百萬人裡面也沒有一個人讀過。
你說他是主持人,誰知道他主持過什麼節目?當然節目是有的,就是你不知道.....
你說他是製片人,那些電影我一部都沒看過,倒是很多人說起他製作的三級片時眉色飛舞;
你說他是美食家,現在一堆的短視頻吃播博主評鑒能力和影響力遠遠超過他好吧;
總之,他跨越了商界、美食、作家、藝術、傳媒、電影、音樂......所有的都有他的份,所有的大家都不知道.......
那他為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
看着看着我或許看出了一點啥來了,因為有人說:如果一個人住着半山別墅,和權貴富豪們觥籌交錯,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自稱有60多個女友……到老還要住海景套房,雇八個人照顧自己.....這樣的一生,是多麼的逍遙自在。
所以他的意義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快樂生活,享受人生.......
他的成就就是:一生風流,瀟洒自在,有趣的靈魂,會玩會吃......
這就是他的成就嗎?
大師過的這一生,確實讓人羨慕,只是香港95%以上的普通人是沒法和他的生活沾邊的。
大師在半山別墅享受人生的時候,普通香港人正在籠屋鐵床的霉斑里打轉,數着隔夜飯里漲價的米粒,他們連在油麻地茶餐廳發半小時呆,都需計算工時折損.......
我突然明白了,為啥這麼多人紀念大師,把他當成一個時代的縮影。
因為他代表了香港權貴精英階層曾經最懷念的那幾十年,說他代表了香港文化,那確實,他風光的時候,正是香港殖民文化的巔峰時期。
他的一生,恰好構成精英最懷念的大香港結界。
這一幕,像極了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離世的時候,無數香港人痛哭流涕。
因為他們真的太懷念那個時代了。
那些穿梭於皇后大道英語招牌下的買辦貴族,早已將殖民性馴化成了他們的基因優勢。
他們既享受着港英政府從指縫力施捨的某些特權,又曾經壟斷着對內地貿易的優先代理權。
左手,是用英式普通法所謂的契約精神澆築的地產霸權,讓香港成為李家的城,右手以愛國商人身份,去收割改革開放初期的政策紅利。
他們在最高法院穿着英國假髮捍衛所謂的法治價值,卻在私邸開設地下錢莊洗白東南亞黑金........
不過今天既然說的是文化大師,那就好好聊聊文化。
40年前的香港文化,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我小學2年級的時候,每天夜晚那首依稀往夢似曾見的歌曲響起,大街上都看不到人,全跑家裡去看射鵰英雄傳去了;
初中的時候,大家都在爭相傳閱四大天王的雜誌畫冊,晚上躲在被窩裡看小說笑傲江湖,那個時候大街上的歌曲都是千千闕歌和光輝歲月;
高中的時候,錄像廳和電影院里到處都是鄭伊健的古惑仔,無數學生效仿他們去混社團.....
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創世紀和尋秦記依然是港片的輝煌時刻;
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可以說深深的打上了香港文化的烙印。
那個時候的香港演員,到內地來有多風光?
1984年南北少林片場,李連杰每天3塊的工資還不如香港群演每天的餐費補貼,當時香港籍演員扮演死屍,一天日薪就有50塊,相當於內地紡織女工三個月工資。
1995年周潤發到北京拍和平飯店,劇組為了照顧他,空運香港半島酒店廚師團隊,駐組進行服務。
TVB監製王天林在內地取景時曾怒斥當地群演:你們鄉下人不懂什麼叫演戲!
2004年在懷柔拍戲上,張衛健藉著劇情對內地演員拳腳相加,直至送到醫院住院.......最終數十位內地知名演員忍無可忍聯名發表公開信進行譴責。
我2002年到廣東,2006年到深圳,離香港就30分鐘行程,但20多年的時間我一次都沒去過香港,真不知道有什麼可去的,是有自然風光還是有人文景觀?
好像都沒有吧。
朋友約我一起去,我看着他們當時計劃在羅湖口岸附近的沙嶺修超級火葬場,對朋友說我又不會粵語,有什麼可去的,去了自取其辱嗎?還是聽他們搶白,去看茶餐廳阿姐的白眼嗎......
我沒去過香港,去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但是今天,烏央烏央的香港人跑深圳來了。
尤其是周末,在附近的盒馬鮮生或者是沃爾瑪,看到大包小包拚命採購瘋狂掃貨,操着夾生普通話,不會用微信支付寶只會用現金的人,那就是香港人了,到處都是,他們排着長隊享受着內地一流的購物環境。
現在香港人到內地掃貨有多瘋狂?
香港總共有734萬人口,而2024年,深圳海關記錄有7700萬香港北上人次,也就是說平均到每個香港人到內地超過10次。
他們有86%的人攜帶真空壓縮袋過來瘋狂買買買,這相當於香港家庭每月在深圳山姆帶走的食品超320噸,而鮮肉採購量可以鋪滿18個維多利亞公園。
這僅僅是一個商超,而沃爾瑪數據更是顯示,香港人單次購物車平均塞入4.7包家庭裝商品,是深圳消費者的3倍以上。
到了2025年,這個速度還在巔峰爆發。
我說下珠海,僅僅清明假期,珠海山姆單日接待香港客流量突破11萬,收銀台前排隊長達3小時,貨架清空速度比深圳暴雨預警信號生效還快30分鐘。
更荒誕的是深圳農批市場出現職業港代搬運工,就是幫香港人買貨,月均幫200個香港家庭運送20公斤裝東北大米,運費比紅磡隧道收費還貴。
香港人受到了深圳的熱情接待,這讓我想起了十幾年前,最經典內地遊客到香港詢問免費贈湯時,服務員翻白眼譏諷:窮就吃完快走,湯不是施捨給你的。
或者服務員嘲諷內地遊客:橫豎你都唔識繁體字。
好了,現在目的達到了,都被趕走了,輪到香港人烏央烏央的跑過來了......
那麼今天的香港文化呢?
你去隨便找個大學生問問,他看過什麼香港電影,大學生一臉茫然;
去找個中學生問他什麼是金庸小說,中學生一臉懵逼;
找小學生問他聽過香港歌曲沒有,小學生一問三不知;
即使是近在咫尺的深圳年輕人,也什麼都不知道,年輕人說啥?啥??啥???香港居然還有文化呢?
曾經被譽為巔峰的香港影視呢?
2024年香港電影的最高票房是破地獄,為1.2億左右,不到哪吒2的百分之一;
說起知名演員,還是20年前我們記得的那些人,他們正忙着到內地來淘金或者帶貨;
曾經的神話TVB呢?估計現在沒有幾個年輕人知道什麼是TVB了,更沒多少人看過他們的作品。
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過去。
也就是我們這些超過40歲的人,還記得他們曾經的輝煌。
香港就像個百年老字號點心鋪,他們一度沉浸在殖民文化中不可自拔,老師傅還在用英國佬留下的模子做奶黃包,TVB電視劇還在複製三十年前豪門爭家產和警匪黑幫片套路,美術館還在把北京玩剩的當代藝術換個英文標籤去接着賣。
這麼多年毫無創新,老顧客早就嘗膩了,年輕人嫌老土,可老師傅還在說這可是女王嘗過的配方,你們還不滿意嗎?
香港打小被英國人按國際倒爺的標準培養:左手把西洋貨改改賣給內地,右手把內地貨貼牌賣回西洋。
到了今天自己想做原創品牌時,才發現既不懂內地年輕人在短視頻怎麼玩梗,又跟不上硅谷最新的AI革命,連電影特效還在玩無間道那套慢鏡頭,內地早用虛擬現實拍流浪地球了。
所謂的精英在英國留學,還在喝紅茶培養的國際視野,他們在內地學霸搞出量子計算機的年紀,還在研究怎麼把倫敦腔學得更正宗。
就像米其林餐廳擺了一盤精緻的蝦餃,還不如深圳的豬腳飯更讓人有胃口。
這座城像被按了暫停鍵:當年靠倒賣功夫片和武俠小說風光無限,卻錯過了互聯網時代重新發明的機會。
為什麼會錯過?
今天深圳政府和市民在熱情的接待香港遊客的時候,20年前香港的普通櫃員還一臉鄙視的看着內地遊客,掙了錢都要罵你一句窮鬼,因為這是他們最驕傲的優越感。
當他們沉浸在這種感覺中洋洋得意的時候,在深圳華強北的小破工廠里,山寨機作坊正在孕育未來全球最為先進的無人機。
所以我終於明白了,為啥大師離去,那麼多香港人懷念。
因為他代表了曾經的殖民文化的巔峰,而這個巔峰,再也不會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