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家庭,最喜歡在小事上消耗孩子,還自以為很開明

從一個喜歡盯着瑣事的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認識一個00後的女孩子,別看是新畢業的,但是做事絲毫沒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兒,反而渾身上下都有一種緊張拘束的緊繃感。

她很少發表自己的意見;每次安排事情,總是把要求問一遍又一遍;和經理說話總是非常緊張,在工作中總是害怕自己犯一點點兒錯。

有一次聊到家庭的時候,她告訴我,她的爸爸媽媽總是喜歡揪着小事不放手。

吃飯不小心掉了一粒米,就會被指責浪費糧食,不懂珍惜;

衣服上不小心濺上一滴油,就會被罵不知道心疼媽媽,被扣上不孝順的帽子;

如果打破一個碗,會被罵上一整天,甚至時不時被翻舊賬;

出去吃飯和別人打招呼慢了,就會被指責不懂禮貌,沒教養。

嫌她拖鞋不擺放好,嫌她沒有將床單鋪平整,嫌她的長頭髮掉在地上自己不收拾......

每次都會長篇大論,各種責罵,然後就會翻舊賬,甚至對自己人身攻擊。

女孩無奈地說“我媽媽的眼睛似乎就長在我身上了,只要我一動,她就能找出一堆問題,我在家天天心驚膽戰的,生怕又出錯。”

如今女孩工作了,想搬出來自己住,又被父母指責“翅膀硬了,不孝順”,可是待在家裡,父母還是和以前一樣,天天挑刺兒,搞得她每天都不想回家。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最怕的不是物質匱乏,而是父母無時無刻,都在小事上打壓和數落。”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認為,孩子出錯,一定要及時糾正。道理沒錯,但是你要知道過度地修剪只會讓孩子時刻生活在緊張焦慮的情緒中,這樣長大的孩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更何況,有一些事情根本不是錯,就是父母在挑刺兒。

那些被父母揪着小事兒不放手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生怕別人也會挑自己的毛病;他們會變得自卑,因為他們總覺得不管自己做什麼,永遠都是錯的。

這樣長大的孩子,凡事都喜歡往後躲,他們不敢發表意見,不敢嘗試,硬生生地錯過很多好時機;他們過於悲觀,做事不自信,浪費掉一次又一次已經到手邊的好機會。

更可怕的是,他們甚至會繼承父母的這種過度消耗,同樣成為一個盯着小事不撒手的人,去消耗身邊的人,消耗自己的孩子,將這種“消耗”延續下去。

這樣的孩子,被小事兒消耗廢了。

有人說“好的家庭,要做孩子最強勁的加油站。好的父母,要做孩子最重要的能量源泉。”

《目標感》中有這麼一句話: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層的、持續的、終身的。有智慧的父母會不斷激發孩子的潛能力,激活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不斷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能量。

不糾結小事,不等於嬌慣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不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是不負責的父母,這樣只會放縱孩子繼續犯錯,是一種可怕的嬌慣。

父母一定要轉換這種思維模式。

進化心理學家哈瑟爾頓和列托曾說過:人類是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的,不犯小的錯誤,可能就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孩子就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的。

你不想孩子吃飯弄得到處都是,就自己動手喂,只會養出一個依賴性強的孩子;

你不希望孩子跌倒,只允許他慢慢走,他的運動能力就會快速退化,甚至成為一個宅在家裡的人;

你不希望孩子摔碎碗盤,孩子就會儘可能不做家務,變成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蟲。

美國當代名師莎倫德雷珀說:犯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作為父母,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握好大方向,培養孩子面對錯誤失敗時的勇氣和爬起來的能力。

學會“閉嘴”是賦能的第一步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指出:評價、指責和命令都屬於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孩子遭受到無形的“精神暴力”。

過度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免疫力,反覆聽到同樣的話,孩子就會經歷一個從抗拒到習慣,再到麻木的過程。

父母的長期嘮叨會讓孩子變得懶惰、散漫,凡事都需要父母來提醒。

嘮叨和指責其實就是一種宣洩,孩子不斷吸收父母的負能量,會變得消極懈怠,做什麼事兒都提不起精神。

詩人安琪洛寫到:語言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不想和孩子一起在小事上消磨得疲憊不堪,首先要學會閉上自己的嘴。

你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發泄情緒?

凡是喜歡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父母其實都無比自私,他們很少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對孩子的指責大多就是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和情緒。

這類父母往往情緒非常不穩定,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

他們自己往往工作也不會太優秀,生活不太順心,總是喜歡各種抱怨,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自己;

當你想張口指責孩子的時候,先問問自己,你到底是想解決問題,還是純純為了發泄情緒?

如果想解決問題,就請閉上嘴,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找到問題所在,給出解決方法,而不是怒吼和打罵。

培養自己的“鈍感力”,多看到孩子的發光點

沒有一無是處的孩子,只有看不到孩子優點的父母。

也許孩子學習就是不開竅,但是他足球踢得很好;

也許他就是算不明白數學,但是他還愛讀書,知識面特別廣。

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對每一位父母來說,看到孩子的缺點必不可少,但懂得欣賞孩子的優點,認可他的努力和進步,也是一項必備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關鍵在於父母會不會發現。

不要揪着孩子的一點點小差錯不妨了,多看看孩子的長處,多找找孩子的優點,你會發現其實你的孩子很優秀。

曾看到一位作家寫到: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緊,那你就成了他的絆腳石。

智慧,有遠見的家長,明白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更重要的,他們不會將時間和精力消耗在小事上,而是會創造鬆弛感的家庭氛圍,去激發孩子的能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放大孩子的機靈勁兒。

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才更優秀,更具備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