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後60後的“小老人”因為幾種情況沒有自由,迷茫路在何方

為什麼說要把50後60後比作為“小老人”,其實是因為現在八九十歲的老人隨處可見,甚至上百歲的老人也不再是個稀奇事兒。

所以,在這裡我把50後60後比作為“小老人”,50後60後這兩代人是最辛苦的人。他們因為幾種情況而沒有自由,可是到頭來又很迷茫,他們自己的晚年路在何方?

童年時被冷落

50後60後的這兩代人,童年的時候就不被重視。

因為,那個時候都是家家一幫孩子,10個8個的都有,並不是說像50後60後的人,家家都是獨生子女。

所以,一大家子人有10個8個孩子想被重視也是不可能的。

父母也不可能照顧的面面俱到。只能靠自己隨意地自由生長。

就像我那個年代的人,我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一個班級是30多人,真正到了上中學的時候就只剩下3個人了,其他的孩子都是由於某種原因,再也不念書了。

到最後也就是這3個人拿了工資,其他的人都在家務農了。

所以,那個時候全靠自己,因為父母是提供不了任何幫助的,特別是像我這農村的孩子,父母都是文盲,不可能給你指明將來的奮鬥方向。

青年時靠自己

等到青年的時候自己結婚了,打拚也是完全靠自己,沒有婚房,沒有婚車,沒有彩禮,一無所有,所有的一切全靠自己打拚。

我們那時候是響應國家號召,一對夫妻一個孩兒,並且都是自己生自己帶,沒有說是婆婆帶還是自己的娘家媽帶娃這一說,都是自己休完產假之後就抱着孩子上班了。

只是上班的途中能夠到託兒所有餵奶的時間,然後下班後再自己抱着孩子回家,同時邊帶孩子邊做家務,我們都是這樣一點一點地熬過來的。

退休後帶孫輩兒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了,子女結婚了,又開始照顧孫輩兒,有的就千里迢迢的撇下不會做飯,不會做家務的老公來給子女帶娃。

給女兒帶娃的“小老人”還好一點,因為最起碼不會受氣,哪怕是彼此有了摩擦,娘倆也是沒有隔夜仇,第2天照樣媽是媽,孩兒是孩兒的。

可是,給兒子帶娃的婆婆就沒那麼幸運了,婆媳之間產生了矛盾後,絕對不會像母女倆那樣立馬就冰釋前嫌的,而是各自都在藏着各自的心事,但是婆婆為了兒子的小兩口家庭和睦,只能忍氣吞聲地默默忍受着。

“小老人”伺候老人

還有的50後60後退休後,這些“小老人”就加入了伺候年邁的八九十歲老人的行列了。

八九十歲的老人他們是沒有伺候到他們上一輩的老人的,因為那個時候條件不好,他們上一輩的老人沒有那麼長壽的。

所以,這些老人是沒有體會到伺候老人的辛苦,往往他們就會很自私,要求又很高,所以折磨得這些“小老人”真是苦不堪言。

因為,50後60後這些“小老人”在他們自己的子女那裡都是老人了,可是反過來還要拖着病體去照顧年邁的老人,確實有點力不從心,但出於孝道又別無選擇。

由於這些50後60後的“小老人”上要照顧老人,下要伺候孫輩兒。所以,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整天圍着老人和孩子轉。

世界那麼大,都想去看看,可是要有條件才行啊,這些“小老人”有的帶病堅持照顧老人,還哪有什麼精力和時間去遊山玩水,享受生活呀。

迷茫路在何方?

可是,回過頭來等把孫輩兒帶大了,把老人伺候走了之後,自己又從“小老人”真正變成了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可是,我們這些50後60後家家都是獨生子女,迷茫的是自己的路,將來我們自己的養老路在何方?

總之,50後60後的這些“小老人”,上要照顧老人,下要伺候孫輩兒,完全沒有自由自在享受生活的空間。

等到把老人送走了,把孫輩兒也帶大了,自己也老了,又面臨著自己將來的養老問題。

我們這批人都是獨生子女,如果都像我們的上一輩那麼長壽的話,那估計養老就更指望不上了。

因為獨生子女他又沒有三頭六臂,他要伺候4個甚至更多的老人,那不更是沒指望了,咱們只能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