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過來人:退休之後,不要縱容子女的三個習慣,老人才會有後福

前言

人的一生,在青年、中年這兩個階段,大部分的人都忙於工作,忙於照顧家庭。

到了50歲以後,大家陸續退休,終於有了自己的閑暇時光,但有很多老人,明明退休金很多,但仍然感覺不到幸福。

老人的幸福感來源,主要是經濟實力、自身滿足感、子女。

不管怎麼說,晚年的幸福,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常言道: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晚年想要幸福,老人應該如何與子女相處?而且老人最好不要縱容子女的三個習慣。

案例分析:

(64歲過來人的經歷)

我姓羅,今年64歲了,我退休4年了,在我的意識里,退休後我應該是優雅又清閑的,跳跳舞、學學美食;

但是我現在的生活,卻與理想相差太多,主要還是子女的事,讓我真的操心太多了。

我和老伴只有一個兒子,我從小就注重教育,除了學習,我什麼都不用兒子操心;

同學會、郊外旅遊那些活動,我從來不允許兒子參加,浪費這些時間,有這時間,還不如多做幾道題。

但是,等兒子長大工作之後,我才發現:我的教育有問題,兒子社交有障礙,處事不夠圓滑。

自從兒子研究生畢業,我就託人給他找了份穩定的工作;

兒子從小很乖巧,從來不主動要求什麼,但在選擇戀愛對象上,他十分固執,非現兒媳不娶,沒辦法,看兒子態度堅決,我只好答應。

兒媳非常叛逆,不工作不帶娃,每天只想瀟洒,快30歲的人了,還承擔不起養家的責任;

我兒子是個老實人,今年35歲,他特別寵愛這個媳婦,幾乎做到了說一不二的地步;

雖然我看不慣,但作為老人,我除了勸勸兒媳,還能做什麼事呢?總不能真的去逼迫兒媳。

因為兒子不夠圓滑,所以入職好多年還是個小職員,明明這個工作非常有晉陞空間;

兒子工資不夠花,兒媳不賺錢,目前我在兒子家幫帶孫女,每個月的退休金也全部補貼他們;

於是我就讓兒子再讀博,希望以後在工作上更有競爭力,早日晉陞,能夠養家糊口;

兒子是非常聽話的,現在辭職在家專心學習,而照顧孫女,承擔開銷的重擔,就全都落在了我的頭上;

對於兒子,我管得太多了,只要碰到事情,兒子就會給我打電話求助;

雖然我很想甩手不管,但畢竟是親生的,實在是狠不下這個心來。

我不知讓兒子繼續進修,這個決定是否正確?

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大部分都用來補貼兒子了,我現在特別累,我已經64歲了,也不知道還能管兒子多久。

我現在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體能夠健康,多幫助一下兒子。

點評:

這一代的年輕人,大多數有一個通病:習慣於依賴父母;

這也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問題,也與社會風氣、父輩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這代年輕人小時候,都是被灌輸: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別的事不用管,只有念書好了,你才是有出息的。

督促子女好好念書沒有錯,但是不要過度“神化”讀書,生存的基本技能,還是要掌握的。

父母老了,轉眼到了養老的年紀,那為了晚年幸福,老人應該怎麼做呢?

退休之後,不要縱容子女的三個習慣,老人才會有後福

第一:不要縱容子女啃老

子女啃老的現象,在當今社會很常見,這到底是父母的縱然,還是生活的無奈?

據我觀察,很多老人都太縱容子女,對於老人來說,“放手”也是一門必修課;

尤其是子女成家之後,老人要讓子女獨立;

當然了,必要的時候,老人幫襯一把是可以的,但不能讓子女完全依賴父母。

像案例中的羅大媽,在兒子小時候,她就讓兒子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

如今兒子30多歲了,羅大媽還是沒能放手,這樣一來,大媽晚年有多累?兒子又何時能學會自力更生?

第二:子女不務正業,老人不要縱容

督促、並幫助子女成家立業,這是老人的責任;

而子女只有事業穩固,收入穩定,才會有能力去照顧老人的晚年;

看着子女日子越過越好,子孫昌盛,老人的晚年才會幸福。

年輕人閱歷不足,很容易誤入歧途,作為老人,應當起到規勸作用,幫助子女去穩固事業。

第三:子女對家庭不忠,老人不要縱容

退一步說,子女有時犯錯,這也是正常的,畢竟年輕人閱歷少、心性不穩;

作為老人,應該起到監督的作用,如果子女有對家庭不忠的想法,老人要及時制止;

老人的縱容,不僅會毀掉子女安穩的家庭,還會毀掉晚年的安定和幸福。

所謂“家和萬事興”;

家中的成員之間和睦相處,每件事都能好好商量,每遇節假日,大家也能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這才是老人所期望的晚年生活。

夫妻,是一個家庭的根基,夫妻和睦了,後代才能繁茂,父母才能安穩幸福。

而子孫的興旺,關鍵還是在於一個“和”字;

子女對家庭不忠,就容易導致夫妻矛盾,這個家庭的根基也就不穩固了。

綜上所述,老人要想晚年安穩,那在與子女的相處中,就不要縱容子女的壞習慣;

對此,您有什麼補充呢?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