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最後一天,2億人被“拋棄”:他們卑微的樣子,太讓人心疼了

原創 有書小熱 有書 2022-10-07 06:30 發表於福建

文 | 有書小熱 · 主播 | 楚翹


“再裝一點,想家了就吃兩口。”


“家鄉的味道,帶回去給朋友們嘗一嘗。”


“這都是你愛吃的,別嫌麻煩,多帶一點。”


伴隨着父母的叮囑,國慶假期也接近了尾聲,我們再次踏上在外闖蕩的路,與父母告別。


以前聽過一句話:

“所謂父母,就是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站在家門口揮手送別,看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父母的眼睛不禁濕潤。


目送孩子逐漸從自己的視野里消失,同時也在滿懷期待的盼望着下一次的團聚。


即使滿是不舍,但父母好像早已學會面對孩子的背影。


因為他們心裡知道如果硬要孩子轉過來面對自己,他就必須用背對着未來。




知乎上網友討論過一個問題: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從來不會對孩子說我愛你。”


當拖着無比“沉重”的行李;看着被“滿填”的汽車後備箱;摸着口袋裡被“硬塞”進去皺巴巴的錢,才知道了真正的答案。


這就是專屬於中國式父母的表達方式,不善於言表卻把愛融進了每一個細節里,用自己的行動悄無聲息地將愛表達給孩子。


在綜藝《百川老友記》里有這樣一幕讓人為之動容。


這個節目里的多數嘉賓都是普通的中老年人,姜叔也是其中一位。


姜叔和他的兒子小姜都生活在北京,卻很少打電話,或者能有見面的機會。


對此姜叔也表示比較理解:

“他忙,忙工作忙對象,我也不好意思打擾。”


節目組表示打電話將孩子邀請到現場時,姜叔緊張不安地撥通了電話。


但是不出所料,小姜因為工作忙碌的原因婉拒了父親的請求。


雖然表面上保持着微笑,姜叔卻偷偷的收起來期待。


後來節目組讀了兒子給他寫的信。


一個東北漢子,聽到兒子在信里說愛他,直接哭成了淚人。


這時兒子也瞞着父親到了現場,此刻的姜叔再也無法掩飾自己的激動,緊緊擁抱住了他。


趁着情緒正好,其他叔叔們開始起鬨讓姜叔說出那“三個字”。


而姜叔立馬說:

“你餓了吧,我給你烤一點串。”


我愛你三個字很難從父母的嘴裡說出,卻將自己所有的愛揉進了生活的細節,這就是中國式父母。


對於孩子,他們無法如愛人般表達、如朋友般傾訴,但在父母眼裡,孩子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不久前,#一句要回家父母要忙活多久#的話題衝上熱搜,引起網友的廣泛熱議。


原來江蘇一女子回家前給公婆打了一個電話,回家後在監控中發現自己一通要回家的電話,父母做了這麼多準備工作。


收拾屋子、找出不常用的大餐桌、殺雞做飯……


公婆從早上八點多忙活到中午十二點多,只為自己回來吃口熱乎飯,住上乾淨屋子。


網友不禁發出感嘆:

“每次回家進門就吃熱乎飯,不知道父母為此做了多少準備。”


還有人評論到:

“我媽知道我要回家,特意從網上學習怎麼做網紅泡雞爪,就因為我之前隨口說了一句好想吃。”


我們的一句隨口說說,就是父母的大動干戈。


這段視頻就好像中國式父母一生的縮影,為孩子默默的付出,傾盡所有,不求回報。


在電視劇《遇見幸福》中,甄開放和父親甄建國的一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甄開放開快車,遇到咸豬手,她趕乘客下車,又被投訴,遭到網絡圍攻。


甄父為女兒找男乘客理論,打了起來,隨後被關入派出所。


事情解決後,父女便坐在一起促膝長談,有了以下的對話:


甄建國對自己的不理智舉動向女兒表示歉意,認為是自己給女兒找了麻煩。


甄開放也對父親為自己英勇出頭說了一聲“謝謝”,並且將事情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安慰父親說都是因為她不省心。


甄父語重心長地說:

“生你的時候啊,我就以為你能走能跑了,我就放心了;


等後來你能走能跑了,我又以為你上學了我就放心了;


後來你上了中學大學工作了,結婚了生孩子了,又離婚了……


你老爸才明白,這就是爹媽的命,無論到什麼時候,你永遠是我的女兒,我就得為你操心了,是吧?”


我們的父母不也正是這樣,從孩子出生開始,便將自己的所有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


認為自己多操一點心,孩子就少操心,所以用盡自己畢生精力操心孩子的。





然而,最讓人心痛的是,中國式父母最無私的愛,也是最卑微的。


網上有句話引人深思: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你面前變得卑微。”


有一位網友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說:

“我在大城市裡讀大學,不知何時起,我不願意再和我的父母共同外出,因為我覺得他們有時候真的很丟人。”


甚至他還說:

“我的父母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小縣城,所以大學開學時,我也拒絕了他們想送我去學校的請求,選擇一個人去學校。


不是因為別的,我害怕同學們會因為他們而嘲笑我。”


隨着我們不斷的成長,從記事起就“強勢”的父母,好像收起了自己的鋒芒,逐漸在我們面前變得越來越沒有話語權。


曾經說話大喊大叫的母親,曾經因為我做錯事就追着要收拾我的父親,如今卻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哪句話或者行為會讓孩子厭惡。


父母什麼都沒有做錯,卻還要收到孩子斥責。


他們只是變老了,不再能夠像年輕時那樣為我們遮風擋雨,反而因為年紀的增長,淪為了孩子的手下敗將。


中國式父母的愛有多麼的無私,也就有多麼的卑微。


為孩子開銷時,錢彷彿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數字。


但是在自己身上,“吃得好”也淪為“吃得飽”就行,“穿的好看”也被“能穿就行”取代。


甚至會因為幾塊錢而討價還價,只為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


韓劇《請回答1988》里有一段話:

“有時候感覺自己的母親很丟人,因為她連起碼的臉面和尊嚴都沒有,讓我非常上火。


後來才明白,比起她自己,母親有更想守護的,那就是我們。”


現在的我們不過是踩在了父母的肩上 看到了他們未能看到的繁華。


那是因為我們早已成為了父母的詩和遠方。





有人問:“中國式父母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主持人李艾的這段經歷,可以說是將中國式父母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綜藝節目《爸爸當家》中,李艾說到這段自己和媽媽的經歷時,讓現場嘉賓瞬間破防。


她說:

“有一次自己陪媽媽去體檢,醫生把完脈後對媽媽說身體不錯,應該是個長壽命。”


“我不想長壽,因為長壽會拖累孩子”,李艾的媽媽立馬回應到。


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真實寫照,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叫做“不給孩子添麻煩”。


父母總是把自己放在“給予”的位置,當她覺得自己“老了”不能再給予孩子什麼,便覺得自己是在拖累孩子的生活。


記得以前有一段央視的公益短片——《老爸的謊言》。


老父親接到在外工作的女兒的電話,不斷地向女兒說:“我吃得好,睡得香,一點也不悶。”


當女兒再問到母親時,年老的父親說;“你媽啊,不在,出去跳舞了。”


嘴裡不斷重複着:“沒有事啊,沒有事啊,你放心。”


鏡頭一轉,掛掉女兒電話的老父親卻出現在了醫院。


原來是老伴住進了醫院,為了不讓遠在外地的女兒擔心,父親隱瞞了真相。


作家劉同說:

“有時候,不要擔心確實是一種安慰,有時候,不要擔心只是不想添麻煩。”


從小到大,父母為我們編織了無數個謊言。


他們總說“錢夠用”、“我很好”、“不用擔心我們”,卻不知在背地裡,默默地為我們吞下了多少磨難和生活的風雨。


當所有人關心你飛的高不高的時候,唯有父母是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他們總是在犧牲自己去成全你的歲月靜好,支撐你的詩和遠方。


你有你的事業和堅持,父母卻只有你。


不要因為父母的不願打擾而忽視了他們。


人們都說:

“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莫過於,我們長大了父母還未老去,我們有能力報答父母時,他們還健康。”


無論假期結束後有多忙碌,記得經常與他們聯繫,你看似簡單的關心和問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好的回報。


點亮【在看】,願天下的父母都能幸福安康,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分離。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