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幸福還是現在更幸福?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界定幸福的含義,不同的人對幸福二字的不同理解,自然會有截然不同的回答。如果你簡單地把幸福理解為吃飽穿暖還有結餘,甚至小康生活理解為幸福,那麼無疑現在是最幸福的年代。然而,如果把充實的精神內涵,純樸醇厚的人際關係,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作為幸福的標準,那麼很多人又覺得不那麼幸福,甚至有些空虛和迷茫。所以,認為現在更幸福的人,側重於物質方面的考量,而認為七十年代更幸福的,側重於精神方面比較。為什麼物質越富有,精神越空虛?這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問題。我有一句體會:當我得到你最美麗的一瞬,失落感油然而生!

所以,追求永遠比得到 享有的快樂更長久。七十年代雖然很貧窮,甚至是無法想象的貧窮,但是人們卻一直在追求一種吃飽穿暖的簡單快樂,所以一旦有頓好吃的,有件新衣服,就感到快樂得很。不僅如此,因為大家都很貧窮,所以沒有攀比,沒有嫉妒,所謂君子安貧,達人知命,不患寡而患不均,說的就是那個時代。而現在呢?物質是極大富有,但都知道天外有天,小富豪惦記着大富豪,大富豪惦記着首富,首富惦記着長生不老,從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連普通人的快樂也感覺不到,這樣的物質充裕,只不過是物質貪慾的滿足,而不是精神世界的充實。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許很多人以為富足的生活就是幸福,那麼為什麼又會有成功人士選擇去終南山做隱士呢?他們的幸福觀又是什麼呢?所以,幸福不幸福,是因為對生活的態度不同因人而異。現在物質富足的人,如果沒心沒肺地活着,那肯定幸福無比,但如果有思想,有懷舊,心念蒼生,那麼他離理想的幸福就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