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心寬似海。
為人處世,有些尺子,要放;有些尺子,要收。
有收起尺子的智慧,才能不為其所困,過張弛自如的人生。
收起經驗之尺
每個人的人生之路,都需要靠自己去走。體會這種東西,同樣只有在自己經歷過之後,才有切身之感,才能明白箇中滋味。否則,對方提的建議再中肯,也只是隔靴搔癢,觸及不了他人內心的真實需求。
並非所有過去的經驗,都適合現在。
很多觀念是基於當時認知條件和環境因素而產生,隨着這些因素的改變,它就會變得不合時宜。
正如有句話所說:經驗是好東西,但有時候也會害人,會讓人做出偏差的判斷。
成熟的人生,不會用過去的尺子,衡量當下的生活,更不會用現在的尺子,衡量曾經的自己。
生命中發生的事情自有它的意義,但只能代表某個階段,決定不了一個人的一生。
永遠要相信,現在的你比過去更好,值得更精彩的生活。
卸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憂慮,告別多餘的負累,輕裝上陣,就是迎向未來最好的姿態。
收起評價之尺
有一種尺子,看似無形,卻無處不在。有的人以此來揣度別人的生活,評價別人的是非,評判別人的成敗。甚至於,在完全還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可以自顧自地產生結論。
畢竟這種評價所基於的前提,有時候並非事實,而是他們自己所設定的標準。
對他人做出評價是很容易的,一旦別人的生活超出自己的認知或背離了自己的看法,這些人就開始指手畫腳,說長論短。
以為這樣就可以彰顯自我的正確性,殊不知,它恰恰暴露了一個人的狹隘與偏見。
世界很大,人生本就沒有所謂的統一標準。
不同的人,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立場角度不同,看法活法自然也不同。
不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的生活,既是修養,更是智慧。
從現在起,放下心中的評價之尺,讓自己做自己,讓別人做別人。尊重和而不同,方能成就彼此。
收起物質之尺
關於物質,有的人總是得了還想得,有了還想有,永遠處在不滿足的焦慮中。生怕一停下腳步,就會被別人所超越,淪為失敗者。
於是大家紛紛感嘆,想要獲得幸福真的是太難了,根本就是奢望。
但其實,幸不幸福,一直都是一種主觀上的感覺,一種心境上的體驗。
有的人之所以感覺不幸福,根本問題在於,他從一開始就選錯了丈量幸福的標尺。
在一些人的眼光里,擁有物質的多寡,就等同於靠近幸福的籌碼。可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貪求過多,到頭來只會反被貪心誤。
一個人活在汲汲營營的物質追求中,迷失了本真的心性與樂趣,怎麼可能開心開懷得起來呢。別再把眼光盯着別處,拚命追求更多,做無謂的攀比與計較。
我們要做的,是向內求,調整心態,降低期待,用量力而行的努力,去慢慢實現心中的目標。
看過一句話: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都是因為超出了雙腳所佔的地面尺寸。
物質之尺,量不出幸福長短。反倒平添累贅,盈滿則損。
只有當你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當你內心豐盈充足而不再被慾望所驅趕時,幸福才會呈現它原來的樣子。
最好的生活狀態,不是什麼都擁有,而是想要的恰好在身邊。
讓我們摒棄紛擾複雜的物質慾望,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貪戀妄求。
把握人生之尺,從此心寬似海,不為丈量他人,只為修正自己。
點亮“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收看收聽更多《夜讀》文章,請關注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下載新華社客戶端。)
主播 | 董千齊
作者:念念 來源:念念沐心(ID:nnsg1021)
監製:張越、周年鈞、何莉
編輯:雷雯雯、李昂、伍越、吳煒玲
美術設計:趙丹陽
畫家:馬遠
實習生:陸沛霖、趙躍澤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音視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