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要把這四種話,隱藏在心底

朱自清在《沉默》里寫道:“說話是一件費神的事,能少說或不說以及應少說或不說的時候,沉默實在是長壽之一道。”

人這一生,少說多做,適時沉默,才能活得安寧。

人到晚年,難免會嘮叨,尤其是那些獨居的老人,一天到晚不說幾句話,也許會瘮得慌。

有句順口溜說得好:“當講不當講,先要想一想。”

老人要學會思考、判斷,不要在任何事情上糾纏不清,不要捲入口舌之爭。以下四種話,寧願藏在心底,也不要說出來。

01

家庭的心酸,說了也沒有人懂。

素書》有言:“安莫安於忍辱;吉莫吉於知足。”

也就是說,人到了,只要可以忍受一些不合乎自己要求的東西,就可以安心了。餘生,都會吉祥如意。

當你對家庭不滿的時候,不是家庭不好,而是大家的成績、當下的境況,和你預期的要差一些。

比方說,你希望女兒考上重點大學,然後到縣裡考公務員。但是女兒不肯,執意要去外地打工。奮鬥很多年,女兒也沒有成績、沒有成家。因此你對女兒很失望,一說起她,你就老淚縱橫,不斷搖頭。

作家村上春樹說過:“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家庭情況不一樣,對兒女和婚姻的要求不同,你又何必指望有人理解呢?

你大倒苦水的時候,外人就在看笑話。說幾句大道理,表示安慰,但都不是你想要的。久而久之,你對家庭會更加失望,形成心理上的惡性循環。

自己的心酸,自己最懂。家庭是否溫暖,你自己說了算。最好是,每天給家人點個贊,就像推開窗戶,讓陽光湧進來一樣。

02

自己的優越,說了就是貶損弱者。

很多老人在聚集的時候,會故意把金戒指、金耳環、玉手鐲露出來,然後說:“看啊,這是我的女兒買的。當時,女兒在國外旅遊,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手鐲。猜猜看,多少錢?”

旁邊的人,都說:“一定很貴,要好幾萬吧。”

你穿金戴銀,外表是貴氣的了,但是你常常炫耀自己,內心變得窮困潦倒。

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退休金、存款。還有很多老人,需要兒女給生活費,靠種地來維持生活。

並不是所有老人的兒女,都會混出名堂,可以花很多錢孝順父母;並不說所有的老人,都有老伴,夫妻恩愛......

有道是,人比人,氣死人。

如果你活得很好,就不要說自己的優越感,導致身邊的人,都生氣。

有人說:“不需將他人按倒在地,彰顯自己的偉大。”

老年人,都是普通人,沒有級別。你的低調,會讓自己得到大家的厚愛。

03

別人的閑事,說了就是彼此麻煩。

在我的老家,有這樣一句口頭禪——“太討嫌了”。

當自己的事情,被一個外人橫插一杠的時候,內心會很嫌棄“他”,會用仇恨的眼光看着“他”。

老人閑來無事,就會“操空心”。因此帶來人際關係的麻煩。處理不妥當,就會好事變成壞事。

作家劉繼榮在文章里,寫了這樣一件事:冬至節的時候,她的閨蜜被父親逼着去相親,為了躲避,閨蜜搭車,去了她家做客。

她的婆婆看了看,心想,這個女孩不錯,和某個小夥子,恰好是一對。於是,她的婆婆開始介紹,某個小夥子,長相如何,學歷如何,家庭條件如何,最重要的是,還是單身。

牽線搭橋的話,讓閨蜜很不耐煩,但是不得不禮貌地回應幾句。她的丈夫靈機一動,躲進卧室,打電話,讓閨蜜去加班。

不經他人苦,不勸他人善。不要用自己的主觀臆斷,去推測別人的人生。管閑事,就是惹麻煩。很多時候,你不明就裡,連“說句公道話”,都顯得多餘。

04

對人的懷疑,說了難免會變成謠言。

《列子·說符》里寫了一個“鄰人疑斧”的故事。

一個人丟了斧頭,懷疑鄰居的孩子偷走了,怎麼看,孩子都是小偷的動作;後來,斧頭在山裡找到了,再看孩子,不像小偷了。

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被假象蒙蔽了心靈。

事實上,我們應該這樣解析這個故事:幸好丟斧頭的人,沒有把懷疑的話說出來,否則鄰居也做不成了。畢竟,鄰居要為自己的孩子修正名譽。

在聊天的時候,我們常常說到兩個字——可能。

但是聊天之後,很多人會傳話,然後把“可能”兩個字去掉。一來二去,假話變成真話,百口莫辯。

所有的懷疑,都要隱藏在心底,不要信口開河。過一陣子,你就會發現,懷疑是錯誤的,是自己誤解了別人,是理解有偏差。

06

奇葩說》有這樣一段話:“當全人類陷入絕望的深海,拯救我們的是一條叫責任的船,理智讓我們停止淚水,並且把它磨成了珍珠......”

人老了,不說話是做不到的,但是要善於選擇,要為自己的話承擔責任。如果不能這樣,就保持沉默,做一個旁觀者。

有道是,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當一個老人的心如大海一樣寬廣的時候,任何言語,都會顯得微不足道,就像一滴水一樣渺小。

心中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那就別講了。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好的會更好,壞的會更壞。社會很好,家庭很好,真的不必因為幾句話,就把身邊的“好”,都趕走了。

人到晚年,少說,好說,良言一句三冬暖。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