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最舒服的關係,要有邊界感

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朋友向你借錢,你卻不知道如何拒絕;


遇到煩心事了,總是想一股腦向他人訴說;


親人總是打着關心你的旗號,插手你的生活,你卻不知道如何去解釋;


如果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你的身上,那麼你可能就是一個邊界感不清晰的人。


我們生活在人情社會中,比起那些冰冷的規則,我們更在乎情義,這也使得我們為各種道德綁架、不懂拒絕和不知如何去說付出了巨大代價。


著名作家邦達列夫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01

舒服的關係,要有邊界感


人活在世,並非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關係網絡,或是親人、或是朋友、或是同事。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總希望彼此的關係親密無間,而往往忽略獨立的個體。


雖然我們有很多共性,但是,每個人的思想卻是獨一無二的,這也使得我們要有自己的空間,而邊界感正是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限。


邊界感不是疏遠、而是尊重,是與他人相處時不觸及別人內心的底線。


心理學家塔瓦布在《界限》一書中說:“所謂邊界感就是分寸感,它是我們在不堪重負的時候做自我保護的一種措施。”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界限不清或者未劃定界限的時候,就會讓我們感到苦惱,甚至讓生活不堪重負。


女作家蕭紅是魯迅的粉絲,她逃難到上海的時候,魯迅給了她很多關心和幫助。


這是魯迅的一番好意,但是,蕭紅卻三天兩頭往魯迅家裡跑,傾訴自己的心情。


那時魯迅正值晚年,許廣平在照顧魯迅的同時,還要分出精力陪伴蕭紅,這也使得許廣平經常疲憊不堪。


蕭紅心眼不壞,許廣平礙於情面,只能將個人感受寫在文章中,但是遲鈍的蕭紅並沒有感知到。


很顯然,蕭紅就是一個缺少邊界感的人,而許廣平礙於人情往來通過含蓄的表達並未換來對方的理解。


如果我們缺少邊界感,當被人打擾時沒有明確地表態拒絕,很容易讓別人侵犯我們的界限成為一種習慣。


要想建立一種健康的人際關係,就得擁有邊界感,這樣才能讓我們從中獲得安全感。




02

關係再好,不戳人短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他們邊界感模糊,不顧忌對方的感受,讓人倍感壓力。


朋友聚會時,他們常常會顯擺自己的優越感,向眾人展示自己工資有多高,開什麼車,買了幾套房,孩子有多優秀。


在講完自己的事後,他又會問一些你無法回答的問題:你每月掙多少錢?怎麼還不結婚?這麼大了還不要孩子?


這些他們想要知道的答案,可能是別人想要遮蓋的傷疤。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說:“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着你所能達到的高度。”


總是揭人短,沒有邊界感的人,往往會讓人想要疏遠,久而久之就成了陌路人。


三國時期,曹操許攸在年少時就是很好的朋友,兩人無話不談,關係非常好。


後來,在官渡之戰中,許攸獻計火燒烏巢,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立下了大功。


從那以後,許攸自以為有功於曹操,開始居功自傲,連曹操都不放在眼裡。


有一次,許攸在鄴城門口,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如果沒有我,你能拿下冀州嗎?”


曹操的小名叫阿瞞,曹操表面上陪着笑臉,但心裡非常不高興,他覺得許攸越來越可恨。


後來有一次吃飯,許攸跟自己的手下說:“你們不要看曹阿瞞現在是如何威風凜凜,小時候我們在一起偷雞摸狗,賭酒騙錢,好不快活。”


曹操聽到後大怒,最終在忍無可忍,下令將許攸收押,不久便殺了他。


人們常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再好的關係也要學會尊重對方,保護別人的隱私。


隨便拿別人的隱私說事,在別人的痛處扎針,友誼的小船可能隨時會翻。



03

親密關係,要有分寸


西方有一則寓言:


在寒冷的冬天裡,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


後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刺蝟效應”,即使再親密的關係,如果靠得太近,也會傷害到彼此。


我見過很多家庭,父母總是打着“為你好”的旗號,插手孩子所有的事,並要替他們做主,最終孩子要麼成了巨嬰,要麼成了仇人。


父母可能不理解,我付出了那麼多,不但沒有回報,卻換來這樣的結果。


其實我們要明白,父母過分干預孩子的生活,會讓他們變成一個毫無主見,無趣的人。


所以在一個家庭中,缺乏邊界感的父母,很難培養出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在親密關係中就是一個很有分寸感的人,當楊絳有疑問時,他不會擅自替楊絳做主,而是鼓勵她獨立思考的能力。


讀中學時,楊絳各門學科都很優秀,對於學文還是學理,她拿不定主意,於是,回家問父親。


父親說:“你自己做主,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楊絳覺得父親太縱容自己了,父親卻說:“喜歡才是自己最適合的,不要在乎外界的評價。”


最終,楊絳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了文科,成為了著名的作家。


為人父母,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於是,對孩子大包大攬,越俎代庖。


其實,我們要明白,在我們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要學會體面地退出孩子的生活,幫孩子豐滿自己的羽毛。


04

寫在最後


作家周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與人相處要掌握好分寸,不侵犯別人界限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界限不被侵犯。


與人相處最舒服的關係,就是有邊界感。

(更多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於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