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結婚之前,准親家見面,要做到“兩問、兩不問”

01

生活在禮儀之邦,就必須要“以禮待人”。

作為父母,盼星星、盼月亮,兒女長大了,有工作了,還有了對象,真的很開心。

當兒女到了婚嫁的那一步,就要和准親家去見面,商議婚姻大事。

也有一些父母,不辭辛勞,去對方家庭里看看,摸清情況,避免兒女以後受苦。

准親家見面後,應該如何交流呢?多數的人,一開口就是“彩禮錢多少”,似乎是去討債一樣的,把關係搞僵了。

雙方父母不和氣,以後讓小夫妻如何過日子?他們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甚至有一些可惡的父母,棒打鴛鴦,活生生把一對小情侶分開。之後,兒女再也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對象,父母就悔之晚矣。

建議准親家們,要做到“兩問、兩不問”,做婚姻的幫手。

02

“兩問”,着眼未來。

很多事情,還是問清楚為好,當面鑼對面鼓,免得以後“反悔”。

在婚姻大事上,要主動做清白人,事前的溝通,一旦達成了一致建議,一切都可以水到渠成。

其一,向鄰居問“印象”,知人品。

找對象,人品排在第一位。遇到人品很差的人,就是家裡有萬貫錢,也別要。否則,吃虧的是你的兒女。

如何看清人品,很多人以為,吃頓飯就可以了。看吃飯的禮儀。其實,很多年輕人,對飯局很隨意,根本就不在乎禮儀。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問准親家的鄰居。

鄰居看着孩子長大,對於孩子的人生,不會了如指掌,但是有“旁觀者清”的智慧。

孩子有什麼脾氣,犯了什麼錯誤;准親家的家庭有什麼矛盾,兩口子相處如何。

好的夫妻,牽手出門,互相幫助;壞的夫妻,吵吵鬧鬧。這一切,都符合“隔牆有耳”的原則。隔壁鄰居都知道,只是不會大張旗鼓地說出來。

朱德庸說過:“戀愛呈現出最好的一面,婚姻流露出最糟的一面。”

從准親家的婚姻和家庭,看到下一代的婚姻情況,可以作為參考。

當然,不要單純問某一個鄰居,避免片面之詞。萬一遇到“惡鄰居”,就會故意破壞好事。

多問幾個鄰居,綜合一番,你就心中有數了。

其二,向大家庭問“態度”,知打算。

“父母的格局,兒女的結局”,作為父母,要有大格局,為兒女思考定居、工作、收入、帶孫子等方面的問題。

准親家會安排筵席,表達對晚輩婚姻的祝福。兩大家人圍坐時,你可以把心中的疑問,提出來。

什麼時候辦喜酒,要在什麼地方買房子,彩禮錢如何安排,婚後誰來帶孫子......關於兒孫的問題,拋出來了,大家就能達成共識,便於下一步的操作。

03

“兩不問”,彼此尊重。

作家周國平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着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作為父母,誰都希望儘可能多知道“准親家”的情況,但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問的。不要因為問題很尷尬,破壞了氣氛,給兒女的婚姻添堵。

其一,不問家庭的隱私。

你把自己當成“兒女”,就會發現,戀愛期間,兩個人已經掏心掏肺地說了很多,雙方家庭的隱私,大概知道了。

如果你以准親家的身份,再去打聽隱私,是不對的。如果不出意外,對方是不會說的。家醜不外揚,這樣的道理,誰都知道。

比方說,年輕人談了幾次戀愛,是什麼原因導致分手的?過去,家庭有什麼矛盾,老夫妻有沒有鬧離婚。

誰都希望“從一而終”,但是很多的准親家,也是再婚家庭。很多的年輕人,戀愛多次,還傷痕纍纍。

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不能說再婚家庭、單親家庭,就沒有好的兒女。

在《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里,有一個叫玉奴的姑娘,母親早亡,父親是當地的團頭——乞丐頭目。

雖然出生在乞丐的圈子裡,但是玉奴知書達理。

玉奴結婚之後,幫助丈夫讀書,考取功名。最後,丈夫做了司戶,夫妻相伴到老,做乞丐頭目的老父親,也離開了乞丐的圈子,頤養天年。

不管你多富貴,都別瞧不起人,不要拿一些不好的隱私來抵制兒女的婚姻。關鍵看犯錯誤的人,如何改錯。

其二,不問親戚的建議。

有一句這樣的話:“親戚就是親戚,某種場合會到的人。”

現在,親戚之間的感情慢慢淡漠了。很多親戚,會在喝喜酒的時候到場,但是之前的事情,他們是不知道的。

對於情況不清楚的親戚來說,你問什麼,都是白問;對於趨炎附勢的親戚來說,問題根據金錢多少來回答,會誤導人。

大部分的親戚,只是說“好、很好”,壓根就不會說實話。萬一準親家有什麼缺陷,也會幫忙隱瞞。

准親家的話,是不太靠譜的。就是自家的親戚,說了什麼,也不要太當一回事了。

04

很多人會告訴你,結婚前,去對方家庭里看看,打探一番。具體打探什麼,就是籠統地告訴你,人品、經濟、關係。這樣的建議,“有”等於“沒有”。

《老子》里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婚姻是大事,但是要細化,從細節去觀察情況,定奪大局。

早一點把兒女的對象的父母當成一家人,通過兩個家庭的努力,去促成美好的未來,是無不裨益的。

親家見親家,問一問,聽一聽,聊一聊,好說好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