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在外邊打工生活的人,不曉得你們有沒有一種感覺,回到故鄉,你就是一個“客人”。
從小在農村長大,讀書上學去了外地工作上班,或是打工在外面做生意,然後在外地買房安家,因為農村老家有父母。
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在故鄉和異鄉兩頭跑,不覺得疲憊。父母在老家,會給予我們很多的溫暖。
當我們過了五十歲之後,父母還會在老家嗎?
或許有的人父母已經過世了,回老家就是兩座墳頭。只能清明節的時候,去掃墓燒香燒紙,傾訴一下心中的思念。
或許有的人父母已經隨遷,搬到了城裡。老屋門口,有了野草,出現了荒涼的景象。
隔壁鄰居,也看不到年輕人,偶爾有老人在家。甚至太多年輕人見到你不認識,你只能在兒時熟識的人那裡得到一點家鄉的故事。
不能忽視的事情,就是“父母越來越老”,終究要離開。故鄉的風景,多了一些陌生,離我們越來越遠。
當我們回鄉的次數越來越少,回鄉住的可能性很小的時候,老屋就變成了“旅館”。
兒時的玩伴老張常常說:“回老家建房子?其實只是心裡的一種寄託,一年到頭關起門來又沒有人住,完全沒有必要?”
老張的父母都過世了。前幾年,他把老屋拆了,在公路邊修建了三層小洋樓。因為他長期在外地生活工作,一年到頭,也沒有幾天居住。
這小洋樓的鐵門已經有了銹跡。
老張有時回來,都是住在他的伯父家裡,兒女都工作了,沒有時間陪他回老家,每次都是他一個人回來。一方面是不想生火做飯,一方面是來去匆匆,沒有時間去清理自家的房子。
伯父很熱情,回故鄉的時候,準備一些禮物,送給伯父。吃飯的時候,常常回想,要是伯父過世了,還能去誰家蹭飯?
老張,他現在就只是一個客人,一個有家的客人。
故鄉的山水依舊在,故鄉的公路也變好了,但是70年後的我們,卻犯愁了。看着冷清的小村,不知道要不要“回鄉養老”。
從故鄉的主人,變成了客人,這是漂泊太久的結果,讓我們很難受,但是沒有辦法讓時光倒流。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小時候讀過的古詩,變成了今天的人生,令人感慨不已。
故鄉難回,異鄉難留。這是人生的瓶頸,也是逼着我們去思考人生,改變命運的機會。
“五十知天命”,這句古訓,不是讓我們認命,而是讓我們看清命運之後,順水推舟。
現在我們能做得不多了,
一個就是不管有錢沒錢,都要想辦法存錢、安家。有了穩定的居所,不管在家鄉或者異鄉,都會安心。
二個就是團聚家人的力量。根據兒女的人生髮展來安排養老的問題,既能讓兒女放心,也能讓自己有一定的依靠。
曾經流行的老歌《故鄉的雲》里有幾句歌詞:“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我已是滿懷疲憊,眼裡是酸楚的淚......”
一個人漂泊太久,總是要找一條歸途,總會停下來,安度餘生。儘管其實不敢停下來,因為生活處處需要我們往前跑。
上半生靠折騰,下半生靠“心安”。
這個就是我們普遍人的一生,不管是70後還是80後,農村出身的人心裡更清楚這些。
回不去了,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