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別人也愛我們。”
所以,互相理解,彼此尊重,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基本原則,更是親人之間的基本相處之道。
就算是以家庭為單位,最基本的換位思考能力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丟掉!懂得照顧對方的情緒,能相互包容及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彼此的關係才能長久融洽與和諧。
如果忘記了這些最起碼的交往規矩,太好意思麻煩對方、將佔便宜當成了自己的一種權利在使用,可能最終連親人都沒辦法做。
在接下來的這家人之間,這樣一些道理便非常具有代表意義。
聽過當事人的訴說之後,相信大家會同意這一點。
01
大家好,我姓鄭,今年33歲。我跟我老公結婚8年時間,有一兒一女,大的6歲,小的4歲。
我老公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小他4歲。今年29,結婚兩年多時間,一年多前生了一個兒子,現在才1歲多一點。提起小叔子這倆口子,我真的有一肚子的話想說。
總的來說真的是天造地設的絕配!成天在家啥事不幹,不想帶孩子就往我們家一扔,然後自己跑出去吃飯喝酒,其餘什麼也不管。
如果說他們在外面有什麼正事要處理,實在是脫不開身,作為兄嫂,幫着帶一下孩子也無可厚非。
但每次兩個人酒癮玩性一起,不喝到、不瘋到晚上九,十點鐘連個電話都記不得打回來。
這種情況多了,我們覺得作為一家人,家中的身份還比他們高一點,為了他們好,也是覺得小孩子可憐攤上這麼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有時候也想規勸一下,想讓他們收斂一點。
但對方的那種反應就真的讓人很寒心了,我老公的想法我不太清楚,但我真的不是太舒服。
02
記得有次我老公說了自己弟弟幾句之後,小叔子的臉立馬就垮了,眼角都懶得瞟我一眼,就盯着他看。
那個意思他不必解釋我都明白,大概就是埋怨他哥連“這麼點小事都計較,你好意思嗎?”差不多是這個樣子。
他老婆,也就是我們弟妹也不高興了,不敢對自己大伯(也就是我老公)耍態度,嘴裡就嘟囔地對我說道:“反正你的兩個孩子上的上學、進得進幼兒園了,現在身邊又沒有孩子在家裡需要帶,自己也沒有什麼事做,幫着我們帶一下怎麼了?”
說話的時候還一臉的理直氣壯直衝我翻白眼……
你說誰見了這種情形、聽了這種話語之後還會不往心裡去?把別人當成給他們看孩子的保姆都當成是理所應當的,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就算了,還說那話,好意思的人究竟是誰啊?
當時我就回懟她道:“不好意思,這不是我的任務,我們之間沒血緣關係。”對方還惱了,人前人後說我見外、生分、小氣、厲害什麼的……
03
後來我索性不給看了,誰讓他們愛咋滴咋滴。只要打電話過來一說這事,我們就說自己要外出,沒空。
不打電話直接過來,我就呆在家裡不吭聲,不開門。隨他們敲多久,我可鐵石心腸了,一點“惻隱”之心也沒有。
我們又不是他們聘請的保姆,也沒天生欠對方什麼。自己的孩子都不上心,凡事都指着別人,我認為這樣的父母得重新培訓學習一下才行。
本來我以為他們會為了這件事跟我們記仇鬧翻,但是沒想到的是,從前我們總是一口答應、回回都如對方意的時候,他們反而覺得一切都是順理成章,越麻煩越順手。
當我們開始懂得拒絕他們的放肆的時候,對方反倒是開始變得對你客氣了。
再之後如果實在是遇到什麼困難與問題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才終於有了對你感恩、懂得感激與回饋的意識了。
經過這件事,我覺得吧,親戚就是親戚。在節假日期間有個禮儀感,相互串個門就行了。
千萬不能走得太近,破事太多,自找麻煩,出錢出力招來不必要的累贅還討不到好,容易莫名其妙傷了和氣!
結語:
哪怕是家人與親人之間,保持距離也是一種對彼此的尊重;保持距離也是一種對彼此的愛護。合適的距離能產生美感,能保留讓彼此感覺舒服的空間。
親人之間的關係,不遠不近最合宜。兩者之間最好的一種關係,就是不過分熱情,打交道也不失禮貌。
不過分關注與依賴對方,自己能夠將更多地關注與重心放在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之上。這樣的相處方式,才正常,才會始終知分寸、懂得該如何與對方相處。
不會因為過於親近而搞混了彼此之間的關係,生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貪婪與誤解出來。
親人之間的相處,其實主要就是追求一種輕鬆無負擔、舒服自在的這樣一種感覺。
為什麼非得打破這種和諧與平衡呢?所以,假如對方不懂分寸,那麼另一方也得用冷淡與拒絕讓他們明白彼此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幫他們找回分寸感,自己才能從一種完全不合理也沒必要的束縛與綁架當中解脫出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