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狼窩一哥
有個扎心的說法是這樣的:
“一個家庭是否有出息,看父母有沒有‘老闆思維’,還是永遠活在‘打工者心態’里。”
在很多底層家庭里,孩子拚命努力,讀完書、拿了文憑,卻仍舊走不出“窮人思維”的牢籠。這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父母在不自覺地把“局限”當作“經驗”傳給了下一代。
而這,才是真正令人痛心的地方。
一、“你安安穩穩上個班就行了,別想太多”
這句話很多人聽過吧?
孩子剛剛大學畢業,想去北上廣闖蕩一下,父母第一反應是:“太遠了,別瞎折騰,在老家找個穩定單位挺好。”
孩子工作三五年,想辭職創業,父母急了:“你瘋了吧?現在經濟多不景氣,有份工資就很不錯了。”
打工者的心態,本質上不是錯,而是父母一輩人深植於骨子裡的“風險厭惡”。
他們活在不確定中太久了,吃過虧,怕摔跤,所以本能地把“穩妥”當成唯一出路。
可是,他們忘了,孩子所處的時代已經變了。
靠“穩定”已經很難逆襲,想翻身,要有眼界、認知和主動出擊的膽識。
而一味灌輸“少折騰”的思維,就是在給孩子蓋上天花板。
二、“別太計較,有口飯吃就行”
很多底層父母教育孩子時,喜歡講自己的苦:“我們小時候,吃頓白米飯都算奢侈,你現在還挑三揀四,太不知足了。”
於是,孩子學會了委屈求全、忍氣吞聲。
遇到不公平,忍耐;
遇到壓榨,死扛;
遇到機會,退卻;
長久以往,他們變得膽小、被動,不敢爭取,也不敢要機會。
因為他們的腦子裡,始終有一個聲音在說:“吃虧是福。”
這是典型的“打工者自我馴化”,把忍讓當美德,把無能當清高。
殊不知,現代社會早已變了節奏,誰開口誰上桌,誰主動誰搶先。
你不敢張嘴,就註定吃不飽。
三、“人家是有背景的,我們比不了”
這句話看似現實,其實是一種深深的自我設限。
很多底層父母在看待“成功人士”時,總習慣性地加一句:“人家家裡有關係,有背景。”
可他們從不告訴孩子,除了背景,還有認知、努力、資源整合能力、選擇與時間的複利。
他們只看到別人身上的“起點”,卻看不到別人是怎麼跑出來的。
於是,孩子被教會了“知難而退”,而不是“知難而進”。
久而久之,他們把所有不如意都歸咎於“沒背景”,從而徹底放棄了奮鬥。
真正的底層悲哀,不是起點低,而是從來沒想過要翻身。
四、“考個鐵飯碗,才有安全感”
這種觀念,幾乎在無數個底層家庭中流傳幾十年。
他們不看趨勢,不看個人特長,只看“哪個單位穩定”。
於是,孩子從小被推着走“安全路線”:初中拼高中,高中拼大學,大學拼公務員、事業編、銀行、郵政、工商、稅務、教師等等……
沒有探索,沒有嘗試,一條路走到底。
甚至很多孩子根本不適合這條路,只是“順從”而已。
有人說:“底層父母把孩子當作他們通往‘安全生活’的門票。”
這話雖說言重,卻也真實。
五、真正的悲哀,是認命的教育方式
底層家庭不是不能逆襲,而是太多父母把“認命”二字,包裝成“現實”。
他們不知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重複一句“我們這樣就很好了”,就相當於告訴他:“你註定就這樣,別妄想改變。”
孩子的天賦被束縛,視野被壓扁,夢想還沒出發就被扼殺。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貧困思維”。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和父母一樣活得辛苦,而是讓他們看見父母未曾到達的遠方。
寫在最後:
底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代人把自己的局限,當成經驗灌輸給下一代。
富人傳承的是眼界、判斷和選擇,窮人傳遞的卻常常是妥協、忍讓和害怕改變。
想要真正改變命運,第一步不是拚命努力,而是先跳出“打工者心態”的牢籠。
做個覺醒的父母,讓孩子的思想有個飛翔的空間。
這,才是一個家庭真正的翻身開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戳中了你,請點贊、收藏、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作者:狼窩一哥。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