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為什麼天天求着我借錢?”
3月以來,王偉經常收到各大銀行推銷貸款的電話與短信“轟炸”,最多時一天能接到5個電話。不僅利率低,而且額度大,“純信用無抵押,年化利率2.8%起,額度最高100萬元”……
越來越多的推銷電話背後,銀行們正在激戰消費貸。尤其是今年3月,優惠活動中消費貸貸款利率降至“2”字頭,甚至比房貸還低。
當王偉對低利率心動,想着能否置換房貸時,卻發現進入4月消費貸利率又悄悄漲回去了,各家銀行消費貸最低可執行利率幾乎全部重回“3”字頭。
為了防止借消費貸還房貸,銀行收手了?
圖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詞:銀行
刷新歷史低點後,消費貸罕見回調
所謂消費貸,即銀行或金融機構給個人發的貸款,用於購物、旅遊、教育等消費支出。消費貸屬於純信用、無抵押貸款,因此對個人信用要求較高。
今年以來,銀行個人消費貸利率下行成為趨勢。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數據,2025年2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為2.91%,同比下降28bp,刷新歷史低點。
尤其進入3月,銀行們扎堆發力消費貸優惠活動,通過“新人優惠”、發放利率優惠券、限時免息等方式吸引客戶。比如北京銀行“消費京e貸”發放限時優惠券後利率可降至2.5%,蕭山農商行個人消費貸利率最低可以做到2.4%。
如果以2.5%的單利利率計算,10萬元消費貸一年的利息成本只有2500元左右。
不過,“地板價”的消費貸已經被叫停。3月末,不少銀行客戶經理在朋友圈表示:“接到通知,消費貸利率不得高於3%,符合條件的抓緊辦理了。”
進入4月,多家銀行修改了消費貸業務的相關宣傳頁面,消費貸利率出現了罕見回調的現象。
王偉3月末接到的貸款電話如今都換了說法:“4月1日之後我們的消費貸產品利率要從2.58%漲到3%以上了,最後3天時間,您真的不考慮一下嗎?”
本以為是營銷話術,但進入4月,當他打開某銀行app後發現,2.58%的優惠券已經過期,再申請的話利率門檻已經高達3.4%,漲了0.82個百分點。
活動前後消費貸利率對比。圖/受訪者提供
消費貸利率的反常上升,在社交平台上也掀起了不少討論。網友們發現各銀行的利率優惠券都到期了,拼團優惠也都截止。比如寧波銀行的“寧來花”最低利率從2.68%上調至3%;興業銀行的“興閃貸”利率從最低2.78%上調至3.75%。
有着十餘年助貸行業經驗的陳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優惠的消費貸利率本來就是銀行第一季度“開門紅”沖業績的限時優惠,本身具有一定的階段性。
在“開門紅”的特殊階段,銀行為爭奪優質客戶,主動下調利率,在年初衝刺的背景下犧牲短期利潤以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業績。
不過,銀行宣傳的最低利率並不等同於實際利率。陳麗表示,消費貸宣傳中的最低利率只是參考,具體要視客戶實際情況而定。而銀行或助貸機構並不會把貸款利率的評判標準擺在明面上,通常考量的是用戶的信用水平與工作穩定程度。
“換句話說,銀行的消費貸低利率是一場優質客戶的爭奪戰。即便是有活動,90%的人拿不到3%以下的優惠利率。”陳麗說道。
回調背後,3%的“防火隔離帶”
而3%以下消費貸被叫停,更重要在於風險考量。
過低的貸款利率,在擴大信貸規模的同時,會對銀行造成不小的負擔。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中國新聞周刊直言:監管部門叫停3%以下的消費貸利率,實質是為無序價格戰劃定止損線。
“綜合來看,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在2%左右,3%的利率關口接近銀行資金成本與風險撥備的盈虧平衡點,低於該水平將導致業務難以覆蓋潛在壞賬損失。”薛洪言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進一步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2025年3月,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別為3.1%和3.6%。一些銀行打消費貸利率價格戰,已經大幅低於lpr利率,嚴重侵蝕銀行利潤,“銀行應當加強內部風險管控和成本收益核算,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不能盲目沖規模忽略效益和風險”。
更深一層的考量在於,當低利率形成套利空間,消費貸是否真正用於消費?
安邦智庫(anbound)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魏宏旭對中國新聞周刊直言,過低的消費貸款利率的確可能引發套利的情況,使得資金使用偏離消費領域。考慮到5年期lpr 3.6%作為普遍的個人房貸利率的基準,如果消費貸利率過低,可能引發一些消費貸款資金違規流向房地產領域。
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明確規定,信貸資金不得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也不得用於股票、期貨、金融衍生品等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禁止的用途。
陳麗也提醒,銀行會進行貸後監控,如果出現消費貸的違規使用用戶會被追責,包括但不限於貸款本金、利息及追償費用。
但社交平台上,不乏消費貸套利的“經驗帖”。不少用戶申請消費貸之後,會選擇走提現流程,然後經過多重渠道來逃避銀行的貸後監管,以此來還房貸或做投資理財。
當然,也有用戶分享申請消費貸用於投資被銀行監測到,從而被“抽貸”——消費貸的額度被暫停,並被銀行要求限時歸還貸款。
這或是監管叫停低利率的重要原因。“降低利率可能導致過度授信等問題,部分消費者以低利率消費信貸違規置換其他高利率存量貸款,進行套利。以短還長,對個人而言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形成風險隱患。”李廣子補充道。
在薛洪言看來,部分借款人通過消費貸置換高息房貸或購買理財產品賺取利差,造成了資金空轉,既違背政策初衷又積聚金融風險。
“3%的利率下限相當於設置‘防火隔離帶’,既保護銀行合理利差空間,又壓縮套利者的操作餘地,促使消費貸資金真正流向消費領域。”薛洪言說道。
銀行為什麼盯上消費貸?
雖然低利率的消費貸短期“消失”、價格戰“熄火”,但長期來看,消費貸業務仍將是各家商業銀行未來的發力重點。
早在2024年,消費貸的利率優惠就已席捲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六大行個人消費貸(含信用卡透支)餘額增量突破萬億大關,算上2023年增加的8000億元,合計超過1.8萬億元。其中,交通銀行個人消費貸餘額連續兩年同比增長85%以上,工農建消費貸款餘額均突破萬億規模。
今年以來,宏觀政策更加註重提振消費。3月末,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進一步明確,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上限從30萬元提升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上限從20萬元提高到30萬元;貸款期限由5年延長至7年。
進入2025年的消費大年,國有大行的個人消費貸增長趨勢仍在向上。
據新華社報道,截至3月17日,農業銀行包括信用卡在內的個人消費類貸款餘額1.33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70億元;另據工商銀行披露,截至2月末,累計投放個人消費貸款超1.7萬億元,個人消費貸款餘額較年初增加超100億元。
發力消費貸,也是銀行業務發展的現實選擇。薛洪言表示,從銀行經營貸款結構轉型的角度看,消費貸成為銀行填補零售業務缺口的重要抓手。消費貸利率定價一般高於對公貸款,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通過消費貸這類高收益零售資產實現“以量補價”來緩解息差壓力。
只是,消費貸的高歌猛進,暗藏資產質量波動的隱憂。截至2024年末,工商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為2.39%,較前一年走高1.05個百分點。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不良率分別較前一年走高0.51個百分點、0.23個百分點。
正如近期中信銀行管理層在2024年業績會上指出:“零售風險上升已成為行業共性,各銀行均面臨此問題,且這一趨勢可能仍將持續。”
對於銀行而言,比搶着放貸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規模擴張與風險防控之間找到平衡點。
薛洪言表示,消費貸價格戰是不可持續的,重要的是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深耕”,真正將消費貸融入實體消費鏈條。制定相關的授信和風險管理政策,進行客群分層與區域下沉,針對不同客群開發針對性產品,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
而面對低利率的消費貸“羊毛”,用戶也需要理性決策。
“對於用戶而言,使用消費貸時不要只看重利率高低。實際操作時,需要根據還款方式、違約條款、其他收費項目和金額等因素綜合考慮,以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產品,爭取給自己更多保障。”魏宏旭說道。
畢竟,對於貸款用戶而言,再低的利率都必須還。
(本文不做任何資金決策建議)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