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建東,出生在南方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91年,我剛滿20歲,正是人生的關鍵時刻,而我的生活卻陷入了無盡的迷茫。
家裡兄妹三人,我是老二。
大哥陳建明比我大三歲,早早接了父親的手藝,學泥瓦匠活兒,成了家裡的頂樑柱。
小妹陳曉梅比我小五歲,還在讀初中,年紀尚小,無憂無慮。
父親在外幹活,家裡的重擔全壓在母親一個人身上。
母親是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整天圍着鍋台轉,省吃儉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們身上,尤其是我。
從小,我的成績在村裡算是拔尖的。母親常對人說:“老二聰明,肯念書,將來肯定能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帶着全家過上好日子!”
這句話成了我讀書的動力,也成了壓在我肩頭的無形重擔。
然而,天不遂人願。
我高考接連落榜,尤其是1991年這一年,家裡為我籌的學費早已用光,還欠了一屁股債。
母親無奈地勸我放棄學業,去鎮上跟表舅學裁縫。
我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我卻不甘心。
我不想一輩子像父親那樣日復一日地在田裡勞作,也不想像村裡的那些同齡人一樣早早成家,過着平凡無趣的生活。
可是,我還有別的選擇嗎?
那是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後,蟬鳴聲此起彼伏,空氣中瀰漫著稻田裡泥土的氣息。
堂屋裡,母親坐在小竹椅上,手裡握着一張油光發亮的信紙,皺紋比以往深了許多。
她嘆了口氣,把信紙放到桌上,說:“建東啊,咱家也沒那麼多錢讓你再復讀了。聽娘的話,去跟你表舅學裁縫吧。他手藝好,肯定能教出你一門本事。”
我的頭低得更低了,不敢看母親的眼睛。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像個徹底的失敗者,腦海里浮現出考場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試題,我怎麼也找不到答案的窘境。
再想到村裡的那些同齡人,有的出去打工,每個月往家裡寄錢;有的娶了媳婦,早已撐起了一個小家。
而我呢?
兩次落榜,家裡不僅沒了積蓄,還欠了一堆債。
我張了張嘴,想說點什麼,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母親的眼神里透着疲憊和無奈,她站起身走向廚房。
我一個人坐在堂屋裡發獃,頭腦一片空白。就在這時,院子里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抬頭一看,是大嫂陳秀蘭,她氣喘吁吁地跑進來,手裡提着一個包裹。
“大嫂?”我愣了一下。大嫂是從城裡嫁過來的,性格潑辣,平日里對我這個小叔子關心有加。她穿着一件青色的碎花襯衫,額頭布滿了汗珠,臉上滿是焦急的神色。
“建東,聽說你媽讓你去學裁縫?”她一進門就開口,聲音里透着顫抖。我點點頭,心裡疑惑她為何這麼激動。
她放下包裹,解開布帶,裡面是幾摞整整齊齊的鈔票和一些嶄新的布料。我的眼睛瞪得老大:“大嫂,這……這是幹啥?”
“這是我的嫁妝。”她的眼圈一下子紅了,“當初嫁過來的時候,你哥說家裡要供你讀書,我就把這些留着沒動過。建東,你不能放棄!再試一次!我相信你!”
我一時間愣住了,母親聽到動靜,從廚房出來,看到桌上的東西,也呆住了。
“秀蘭,這……”母親張了張嘴,卻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
“大嫂,這錢我不能要!”我站起來,聲音有些發顫,“這是你的東西,我不能因為自己毀了你。”
“建東!”大嫂的聲音提高了幾分,“你是我們陳家的希望!你哥這些年幹活那麼拼,不就是想讓你考上大學,將來有出息嗎?咱家再苦再難,也不能讓你放棄!”她的一番話讓我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
母親坐在椅子上,抹了抹眼角,嘆了口氣:“秀蘭啊,咱家已經欠了好幾筆錢了,這錢……我真不能再要了。”
“媽!”大嫂急了,“這錢是我的私房錢,跟家裡沒關係!再說了,建東要是考上大學,有了好工作,將來還這些錢還不是小事?”
我低着頭,心裡五味雜陳。
大哥為了家裡操碎了心,大嫂嫁過來後,不僅操持家務,還幫着母親照顧小妹。
現在,她居然拿出自己的嫁妝來幫我復讀,這份恩情,我怎麼承受得起?
可是,我真的甘心就這樣放棄嗎?
如果再來一次,我能行嗎?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着。母親和大嫂在堂屋裡聊了很久,我聽不清她們的對話,只能隱約聽到母親的嘆氣聲和大嫂的堅持。
第二天一早,母親叫我過去,說:“建東,娘同意讓你再試一次。但家裡條件有限,你必須自己想辦法去鎮上補課。”我點點頭,心裡燃起了一絲希望。
接下來的日子,我白天在鎮上的補習班上課,晚上回家幫父親干農活。
為了節省路費,我每天來回步行兩個小時。
大嫂每次來家裡,總會帶些吃的給我,還時不時鼓勵我:“建東,咱家所有人都盼着你考上大學呢!再咬咬牙,肯定行的!”
大哥雖然話不多,但我能感覺到,他對我寄託了很大的期望。每次幹活時,他總是默默替我分擔更多的活兒。每當我疲憊得想要放棄時,耳邊總會響起母親的一句話:“建東啊,娘就指望你了。”
轉眼到了第二年的高考。我懷着忐忑的心情走進考場,告訴自己,這一次,無論如何都要拼盡全力。考試結束後,我心裡七上八下,既期待又害怕。
出分的那一天,大嫂陪着我去看榜單。
她緊緊拉着我的手,眼裡滿是期待。
當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錄取名單上時,整個人都僵住了。
我被一所師範大學錄取了!
雖然不是名校,但對於我們這樣的農村家庭來說,已經是天大的喜事。
大嫂高興得跳了起來,拉着我一路跑回家。
她嘴裡不停地念叨着:“我就知道你行!我就知道!”
回到家裡,母親聽到消息後,激動得直掉眼淚。
父親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建東,這下可得好好讀書,別辜負你嫂子的一片心!”
多年後,我成了一名教師,在縣城安了家。每次回老家,大嫂總是笑着說:“建東,還是你有出息。你看你哥和我,還是守着這幾畝地。”
我握住她的手,哽咽道:“嫂子,如果沒有你當年的支持,我哪有今天?”
她擺擺手,笑着說:“一家人,說這些幹啥。”
如今,我年過五十,孩子們也都成家立業。
每次回想起1991年的那個夏天,那個拿着嫁妝趕過來的大嫂,我的眼眶總是濕潤。
她讓我明白,無論多艱難,家人的支持永遠是前行路上的燈塔。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一家人的希望,永遠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