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用8個字教你,一分鐘認清人際關係的本質

2024年04月07日21:05:17 情感 1444

書名:《非暴力溝通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美)

譯者:阮胤華


我們通常所說的暴力多數是指武力,但是生活中更常見的是語言暴力和冷暴力。

只是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說出的話帶着暴力因素。

這本《非暴力溝通》帶領我們去認識語言暴力,學會用非暴力的方式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思想是滿足雙方的談話需求,達到你好我好的狀態。

作者用半本書的篇幅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享給大家。

01 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通過觀察去分析正在發生的事情,說出觀察到的結果。

強調的是這個結果要和評論區別開。

帶有主觀性的評論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從而讓談話變得不可控。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但是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就做出了評論。

比如作者舉例,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這句話明顯是帶着評論的。

換成:“在過去的5場比賽中,歐文沒有進一個球”這樣就只是客觀的描述了。

這種簡單直白的表達方式能夠在溝通中,更有效,更恰當的去達到目的,不會因為言過其實,而讓別人產生逆反心理。

想要學習這種說話的狀態,建議少用像“總是”“從不”“經常”“很少”這樣帶着主觀性的詞語。

在日常對話過程中,盡量多着眼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減少帶有主觀性的語言。

02 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大學畢業工作的第一年,在公司我會沒有存在感的。

是因為大家說什麼我就做什麼,他們不在意我的感受,我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個時候我和老何異地,很想老闆提前告訴我們放假幾天,可是每次都到前一天下班才說。

有一次上班,上了一半告訴我們放假半天。

作為領導者他們沒有考慮員工放假需要提前通知,他們需要提前安排自己的假期計劃。

作為員工我不敢說出這樣的做法讓我很難過。

在非暴力溝通中,關於感受這個部分作者強調區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我覺得我吉他彈的不好。

感受:作為吉他手,我很鬱悶。

想法是帶着主觀判斷的,但是感受是你內心對於這件事真實的情感流露。

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更為清楚,清晰地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僅僅溝通會更加順暢,雙方的談話也會因此更加愉快。

作者強調了自我感受的表達,個人覺得雙方的感受在談話中同等重要,一旦一方的情緒失衡,顯然也會造成溝通不暢。

這本書用8個字教你,一分鐘認清人際關係的本質 - 天天要聞


03 需要

溝通是帶着需求的,但有時候這種表達不小心就變成了批評。

而“批評往往暗含着期待。”

比如我有時候會抱怨我們家老何,地拖得不幹凈。

其實我是希望他能夠把地拖乾淨一點。

可習慣性通過批評的語言提出自己的主張,而對方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者反擊,又或者沉默。

如果能夠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那麼獲得積極回應的幾率會高很多。

像我們家老何,我說了上面一句,他領悟不到我希望他把地拖乾淨一點。

而是會覺得我在批評他幹活不好,一般會直接說,下次不拖了。

不去指責別人,客觀的表達很重要。

如果在談話中,我們只是圍繞着主題在打太極,那很有可能最後不歡而散,問題得不到解決,還會生出厭惡情緒。

書裡面提到親密關係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感的奴隸。”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一開始總會有很多人用犧牲自己來滿足愛人的需求。

剛開始談戀愛,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情緒上頭,為了愛人可以豁出一切。

第二階段:“面目可憎。”

激情褪去,犧牲自己迎合他人帶來的負面情緒會在得不到回報之後開始爆發。

從相看兩不厭,變成了相互厭惡。

第三個階段:“生活的主人。”

這個階段不管是幫助別人,還是去愛一個人,都是出於愛本身。

不再是因為害怕、內疚或者慚愧,而是這樣做會讓自己覺得快樂和滿足。

非暴力溝通想達到的就是幫助我們學會,在溝通過程中,既能夠表達自己,又能夠關心他人,做到融洽。

04 請求

談話是帶着目的性的,是娛樂,是溝通,是傳達信息又或者是表達感情。

那在這個表達目的過程中,作者指出了三個重點。

這本書用8個字教你,一分鐘認清人際關係的本質 - 天天要聞


第一點,說具體的語言

越戰其間,作者被邀請去參加電視辯論。晚上看了自己的錄像帶,告訴自己下次辯論的時候絕不能這麼被動。

結果上場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用之前的方式回應對方。

這種表達顯然是不準確的,我們自己的大腦其實有時候也是我們對話的對象,要告訴他,我們要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比如我們常常說不能熬夜,但是並沒有說出什麼時候睡覺,怎麼才算熬夜。

如果換成,“我們必須晚上十一點之前上床睡覺”,那麼大腦接收到了清晰的指令,會在十一點的時候提醒你該睡覺了。

把抽象的表達具體化,讓人能夠一目了然,避免帶着面紗的溝通。

第二點,明確談話的目的

我有時候會跟女兒說,媽媽口渴了。

雖然她很乖會第一時間去給我倒水,但是遇上老何這樣的人物,我只能得到沉默或者,“你口渴了就自己去倒水喝。”

他完全GET不到,我需要他幫我倒水的需求。

所以為了溝通順暢和高效,直接表達需求,“我口渴了,你能幫我倒杯水嗎?”

效果會更好。

第三,注意區分請求和命令

請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而命令是一種上下級的關係。

如果我說,娃,你去倒水給我喝。

對於這樣的話她會表示抗拒,產生不愉快。請求說到底也是一種願望,一種期待,期望別人去做什麼事情。

當然說話場合也很重要,像我們在廠里和工人溝通,都是直接說出自己的要求。

但是到了生活中,尤其是熟人,說話反而多了很多拐彎抹角。

直截了當,認真坦誠,禮貌謙遜,也是我創業這幾年總結出最有效的溝通方法。

這本書用8個字教你,一分鐘認清人際關係的本質 - 天天要聞


寫在最後:

非暴力溝通這四個因素說到底就是好好說話,而這也是人際關係的本質。

良好的溝通能提供更高的情緒價值,讓人際關係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非暴力溝通教我們在溝通中,認真聆聽對方的話語和自己內心的聲音,對人對事客觀公正,對自己的感受訴諸言語,明確提出自己的需要,也儘可能去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

聽起來很複雜,做起來也不輕鬆,但很實用。

尤其是對孩子,通過我自己的觀察同樣的要求,不同的表達,產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樣。

有句話說:“有效的溝通是解決一切困惑的唯一途徑。”

那就從好好說話做起吧。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