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誰的晚年不是一場血雨腥風”,不管年輕的時候有多麼風光,多麼地家財萬貫,可終究逃不過生老病死,逃不過歲月無情,也逃不過人性。
到了晚年,褪下那些外在的光環後,所有人都要面對同一個問題:養老,而問題的本質是:怎麼養老?該靠誰來養老?
有退休金的人可能會說:我有退休金,怕什麼,確實,相對於普通老人來說,他們還有更多的選擇,即便子女不孝,他們也有退路,可以請保姆來伺候自己,也可以去養老院。
可他們忘了,就算是請保姆或去養老院,就真的可以安享晚年了嗎?除此之外,那些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又該怎麼辦?
70歲老人吳奶奶一名退休教師,每月有快8000的退休金,對一個老人來說,8000的退休金根本就花不完,可她的晚年依然過得不幸福,從而她得到一個結論:一個人最後的悲劇,不是沒錢,而是家庭出現以下這三種狀況。
吳奶奶是村裡唯一的一名老師,作為一名老師的身份來說,吳奶奶無疑是非常優秀的老師,可作為一名母親來說,她無疑是不合格的。
聽說吳奶奶曾經是一名知青,後來恢復高考後,她本來可以考回城裡的,但是,大學畢業後,她還是回到村裡,繼續教村裡的孩子讀書。
正因為有吳奶奶的付出,村裡出了很多大學生,村裡人為了表示對吳奶奶的尊敬,無論男女老少都習慣叫吳奶奶“吳老師”。
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吳奶奶本來的名字了,可只要提起某某村的吳老師卻是無人不知。
很多人都說吳奶奶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學生的身上,從而忽略了家庭和孩子,沒有盡到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責任。
她的兩個兒子都不太成器,老大整天遊手好閒,初中都沒讀完就輟學了,在各個村裡轉悠,吳奶奶經常能接到別人的投訴。
老二同樣好吃懶做,哪怕有老婆孩子了,卻還是向父母伸手,一家三口都在啃老。
很多人都為吳奶奶抱不平,說:那麼好的一個老師,怎麼就生了這兩個不成器的“東西”。
其實,在教育兩個兒子上,吳老師沒少下功夫,她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望子成龍,對兒子的要求非常嚴厲。
可是,她不但沒有把兒子教好,甚至還惹來了兒子的怨恨,老大總說:她除了知道打我罵我,逼着我寫作業之外,還知道什麼?
老大變得非常叛逆,而老二同樣在吳奶奶的“嚴母”下,變得懦弱,缺乏主見,對生活更缺乏熱情,不懂得去思考,一切都以吳奶奶的話為標準。
至於吳奶奶的丈夫,像個隱形人一樣,沒多少存在感,幾乎沒有人提起他。
也許正因女強男弱,使得吳奶奶越來越強勢,甚至可以說是霸道,在家裡絕對是說一不二。
這樣要強的一個人,感覺就在兒子身上栽了跟斗,她所有的驕傲在兒子面前都成了笑話。
也許是心裡太苦悶了,也許受到的打擊太大了,吳奶奶變得越來越不近人情,甚至還把自己的不如意遷怒到丈夫身上,常常把丈夫當出氣筒。
而她丈夫剛開始還能理解她,體諒她既要上課,還要兼顧家庭,可時間長了,丈夫也累了,特別是無論自己做什麼都得不到認同,反而還要被嫌棄時,丈夫的心也冷了,漸漸地,夫妻之間越走越遠。
後來,吳奶奶退休後就跟着二兒子住到鎮上,而她的老伴卻不願意跟吳奶奶一起,老伴說:你不是一直嫌我丟人嗎?嫌我沒本事,還要吃你的喝你的,天天數落我,如今,我們都可以耳根清靜了,你去享你的福,我種我的地,大家各過各的日子吧。
從那以後,吳奶奶就很少回過,哪怕老伴病了,她也沒有回過去,十幾年來,夫妻之間雖然只隔着短短的30里路,可兩人見面的次數五個手指頭都用不完。
其實,吳奶奶一直都在等老伴先向自己服軟,可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強勢已經嚴重傷害到夫妻之間的感情,甚至已經讓老伴快要喘不過氣了。
兩人之間的婚姻關係,已經是名存實亡。
除此之外,吳奶奶和娘家的兄弟也幾乎斷絕了關係,很多人都說吳奶奶年輕的時候愛管事,每次回娘家都喜歡對哥嫂指手畫腳,埋怨哥嫂沒把父母照顧好。
正因為她的“多事”,不僅僅只是哥嫂不歡迎她回娘家,連父母都說:你只是出嫁的女兒,你有你的生活,我們有我們的生活,你為什麼總喜歡去指責別人而不懂得反省自己?你越界了!
可吳奶奶並不覺得自己有錯,反而認為父母辜負了自己的一番好意,甚至還覺得父母偏心哥嫂。
對如此不講理的女兒,父母直接說:以後你還是少回來吧,你一回來就讓全家都不得安生,我們老了,經不起你這麼折騰。
哥嫂也同樣說:你要覺得我們沒把父母照顧好,不放心的話,你就把他們接走,要麼你就給我閉嘴。
那時候的吳奶奶也許是太年輕了,缺乏圓滑,更不懂人情世故,非常的自我,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其他人的聲音。
娘家父母去世後,她的哥嫂就對外宣稱要和她斷絕關係,這些年,吳奶奶和哥嫂之間也真的沒有來往過。
本來吳奶奶覺得無所謂,自己哪怕老了,走不動了也會有退休金,這給了她莫大的底氣,讓她莫明的相信自己的晚年肯定不會差到哪去。
可是,當她孤獨地躺在病床上,不但沒有照顧她,甚至連住院費都交不起時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無所有,過得這麼悲哀。
躺在病床上回顧這六七十年所走過的路,她默默地流下了倔強的淚水,同時,也為自己的悲劇總結出以下三點:
一、沒有教育好子女。
雖然說“養兒難防老”,但是,對大部分普通的老人來說,養老還是要靠子女,特別是那些沒有退休金的老人,除了依靠子女贍養,他們沒有其他路可走。
從這一點上,晚年生活的質量離不開子女是否孝順,而子女是否孝順,大部分取決於親子關係是否親密。
可能有人會覺得“孩子是我生的,他就應該孝順我”,可事實是:如果父(母)子之間缺乏感情,那麼就不可能有孝順,最多只是義務。
所以,在我們希望兒子成龍成鳳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只看成績,只懂得和孩子提要求。
文中的吳奶奶就是最好的例子,她覺得自己既然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就不可能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可她忘了對兒子而言,他們更想要的是“母親”,而不是“老師”。
只是,吳奶奶太驕傲,或者說太固執,不願意低下頭去看看孩子的需求,以至把兒子推得越來越遠。
這是她的第一個悲劇的主因。
二、沒有及時修復和丈夫的關係。
都說“少來夫妻老來伴”,可見到了晚年,身邊還有一個老伴的話,絕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老年朋友,明明都七老八十了,卻還不忘給自己找個伴。
如今生活,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子女長大成家後,各有各的工作和生活,能陪在老人身邊的可以說是廖廖無幾。
而這時候老人往往只能彼此互相作伴,甚至有些老人在經歷過身邊只能對方後,感情變得更好了,更捨不得對方比自己先走。
而文中的老人卻不懂得修復和丈夫之間的關係,明明可以互相攙扶,卻過着誰也不理誰,當對方不存在,錯過了一起到老的機會。
這是她第二個悲劇的主因。
三、沒有處理好和娘家哥嫂的關係。
很多人都知道娘家幾乎是每個女人最安心的歸屬,特別是父母不在之後,娘家的兄弟姐妹是我們存在這個社會在最好的見證。
和我們相伴最長的人就是兄弟姐妹,父母會先我們而去,而我們會先子女而去,至於另一伴,也只是人生的下半場,只有我們的兄弟姐妹,不但有血緣關係,在時間的維度上,也是最長情的陪伴。
有時候,並不是遇到困難才需要找兄弟姐妹,而是某個瞬間突然想起兒時的時光,或者已經去的父母時,兄弟姐妹就是我們最好的傾訴對象。
有時候無聊或需要陪伴時,特別是虛弱時,有個人能陪自己說說話或打打氣,這就足夠了,並不是要得到對方的照顧或物質上的幫助才算關係好。
就像文中的老人,假如在她最孤獨無助時,哥嫂能夠去看望她,陪她聊聊家常,這何嘗不是某種意上的安慰和滿足。
可她卻和娘家哥嫂都斷了關係,在她需要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來看望她,當她醒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這是她老三個悲劇主因。
以上是筆者個人觀點,不喜請留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