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說:
“人就像一朵花苞,讀的書、做的事大都看不見痕迹,可某些東西會留下來。你會因為這些東西,一瓣一瓣地綻放,直到完全盛開。”
靜下來,讀書;閑下來,散步;煩惱時,寫作。
日子很難,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讓我們找到生命的出口。
01
靜時讀書
有人在莫言的公眾號里留言,問他:
“如果遇到人生艱難時刻,該怎麼辦?”
莫言為此分享了個故事。
他小學五年級因家庭貧困而輟學。
同齡孩子都在學校上課,莫言孤一個人放牛、割草。
那時,在農村,人們沒錢買書。莫言偶然間得到了一本《新華字典》。
每天幹完活,他就窩在角落看字典,讀的津津有味。
沒法去學校學習,莫言就跟着字典,一個字一個字的拼寫,自學完大部分漢字。
在孤獨窮困的時候,他靠讀工具書渡過了艱難時刻,也為以後寫小說奠定了基礎。
莫言說:“我對閱讀的渴望,不亞於對餃子的渴望。”
讀書所帶來力量,一半是抵禦困難的勇氣,一半是成長所需的養分。
如果命運拋來難題,那麼解決辦法一定藏在書里。
作家雨果寫到:“各種各樣的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作用下,彷彿烤在火上的紙一樣漸漸燃盡。”
一個人的靈魂,需要不斷滋養。
靜心讀書,是行走世界的底氣,也是豐富自己的捷徑。
02
閑時散步
《黃帝內經》中記載:
“夜卧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
散步,是最低成本的養生。
清朝大臣曾國藩,當年在準備翰林院的考試期間,親眼看自己到一歲多的兒子因病死去,這讓他悲痛萬分。
此後,他把“養生”看做人生中的大事。
他告誡兒孫們,每日必須早起,並且堅持散步數千步。
曾國藩在書信里寫到:
“每日飯後走數千步,是養生家第一秘訣。
爾每餐食畢,可至唐家鋪一行,歸來大約可三千餘步。三個月後,必有大效矣。”
當你開始行走,身體就在自我療愈。
從醫學角度來看,散步既可以刺激大腦皮層,消除疲勞,提升思維能力,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腸胃消化能力。
古代名醫孫思邈說:“食畢當行步,令人能飲食,消百病。”
空閑時散步,既舒緩了壓力,也鍛煉了身體。
最好的運動,不一定要大汗淋漓,也可以是平靜的走走停停。
03
煩時寫作
我的朋友小葉,她有段時間常常焦慮失眠,於是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給了她一個建議,那就是把每天發生的事情寫下來。
一句話也可以,一篇文章也行,只要每天堅持記錄就好。
於是小葉開始寫日記,有時寫在本子上,有時就記在手機里。
時間久了,她發現自己有了一點改變。
她不再把煩心事積壓在心裡,而是學會通過文字,梳理事情的前因後果,讓自己冷靜下來。
她說:“寫的越多,我的情緒越是穩定,睡覺前也不再胡思亂想了。”
寫作,是一次心靈的按摩。
作家七堇年說:
“生活常常令我暴躁,唯獨寫作的世界是令我平靜的。像在大霧的清晨於林中漫步,你心有山海,身輕如燕。”
如果煩惱太多,無處可逃,那就躲到文字世界去。
沒人打擾,也不會被嘲笑,你可以好好安頓自己的悲傷與不安。
人生在世,萬般滋味,說不出口的話,就寫出來吧。
04
成年人的自律是:沒時間矯情,沒功夫抱怨。
靜時讀書、閑時散步、煩時寫作,於無聲處修鍊,於沉浮時紮根。
每一個無人問津的日子,都在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