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省交通運輸廳_交通風采】

愛是什麼味道?我想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在我的記憶中,愛是奶奶包的餃子的味道。這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味道,也是我最想念的味道。又是一年重陽至,又是心底的愛意翻湧時。
小時候,我們和爺爺奶奶住在一個院里,就像現在的四合院。奶奶住北屋,我們住東屋。每天一放學,我們姊妹三個就會拿起書包飛奔回家,然後直奔廚房尋找有沒有能填飽肚子的零食。因為爸媽外出幹活,我們廚房裡的鍋總是空的。
那個時候,奶奶對我們姊妹幾個照顧有加。奶奶的碗櫃分為上下兩層,一層開扇用來放碗筷,另一層用乾淨的小布簾擋着,是下頓要吃的東西和一些小零嘴。我清楚記得,每天放學,那個熟悉的小竹筐子里,用淡黃色屜布蓋着的,不是裹好的香油饅頭,就是奶奶已經包好的餃子。
奶奶包的餃子無論是形狀還是口感,都讓人稱讚不已。餃子的耳朵不大,但肚子都是圓滾滾的,像一個個金元寶。有時候奶奶還會包幾種不同餡的餃子,讓我們嘗個鮮,還用花邊或者棉花骨朵的形狀跟其他餃子區分出來。
擀皮的時候,奶奶總喜歡在中間留一個小疙瘩,她說這樣擠出來的餃子,肚子不容易破,煮的時候,因為餃子肚兒上的肉厚一些,可以跟雙層耳朵一起熟。奶奶還說和面、調餡兒是餃子的靈魂,和面時放點兒鹽吃着勁道,調餡兒時不能放太多蓋味的調料,要原汁原味才好吃。
每次奶奶包餃子的時候,我們都喜歡蹭在旁邊,邊學邊搗亂,可奶奶每次都耐心地擦擦我們臉上的麵粉,繼續演示怎麼把餃子包成漂亮的元寶。餃子剛下鍋,我們就忍不住問:“奶奶,餃子快好了嗎?餓啦餓啦!”要是趕上我們正餓,光看着就直咽口水。
餃子出鍋後,奶奶都要先過一下涼水再給我們吃,這樣既不燙嘴,也不容易黏在一起。每次餃子端上桌,我們根本顧不上拿筷子,就一個個下手先捏起一個來吃。奶奶總會說:“快洗手去!”我們大口大口地吃着,坐在一旁的奶奶總是笑眯眯的,嘴裡還不住地念叨:“我的幾個‘小餓狼’啊!篦子上還多呢!”轉眼間,一頓餃子就被我們幾個吃掉一大半,那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刻。
奶奶總說,孩子放學回來一定要有墊肚兒的。“墊肚兒”,在我們老家,是指在正餐之間填補肚子的零嘴兒。在奶奶的認知里,只要家裡有墊肚兒的,孩子就不受委屈。
1994年,我初中住校。只有每周末回家才能見到奶奶,陪奶奶的時光被對摺、再對摺。還記得,那時只要放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奶奶屋。每次奶奶都會說:“走的時候帶點餃子,奶奶給你包好,在學校餓了,就墊一口。”雖然每次都是同樣的話,卻總能讓我感覺到被巨大的溫暖包裹着。
在奶奶心裡,我們永遠都是那個放學回來飢腸轆轆的孩子。每次周日返校的時候,我的背包里總少不了那個我最愛的味道。
現如今,學校不在了,老房子不在了,奶奶也不在了。每每回家,再也不能直奔北屋,再也翻不到墊肚兒的小零嘴,再也吃不到奶奶親手包的餃子了……
奶奶包餃子的手藝,我從邊學邊搗亂的記憶里,挖出所有能夠還原的鏡頭,嘗試去復刻那個味道,但終究不同。至今,餃子還是我的最愛。因為在我心裡,這裡面藏着永遠不會改變的愛。(作者系石青公司行政人事部經理助理)
責任編輯:王冉冉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