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話題解讀,帶您走進更多的正向情感世界!我是你的情感解憂人,但你要懂得放過你自己!
文 | 風停夜泊
原創 · 抄襲必究
上了年紀,還能被人發自內心喜歡的人,不多!
尤其,在你晚年時,能被一份真情靠近、愛戴者,少之又少!
人們,大抵上都能接受一個不更事的孩子惹得禍,也能為其善後。卻不能為老人的各種機能退化,而理解性地心甘情願去買單!
曾經,有一句話,我不知道在寫關於“人到晚年”的文章時,寫過多少次,在這裡再原話引用一次:
我們這一代人,終究是被子女嫌棄的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終究是越來越“不中用”的不重要他人!
說心裡話,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寫這樣的一段話時,是什麼心境之下產生的靈感。但我清晰地記得,這句話寫完時,我的眼睛是濕潤的!
我不知道,是被自己這句話扎了心,還是因為這句話為老年人感到難過。誰知道呢?反正,每個人都會老的,不是嗎?
人老了,是很可怕的事!
生命,是固定的節拍——從少不更事到生命的興盛時期、再到晚年的衰老期,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
人生的歲月場合,哪有那麼多幸運的歲月靜好?除了個人偶遇奇蹟之外,所有的凄涼,都是因為“未雨綢繆”才得來的結果。
講真,人到晚年,沒有這幾樣東西:不好過!
如下這幾樣東西,你若一直擁有,你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在晚年時避免凄涼:
第一:存款,是“家”的象徵
現實生活中,能夠晚年相對好過的老人,大都是“存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無論你年輕時候是怎樣的人,也無論你晚年子女的孝順程度如何,人老了,必須兜里有錢才是最踏實。
無論錢多錢少,但你絕對不能讓自己“沒有存款”。
不要認為把錢看得太重的人,是多麼的物質和現實。要知道,人老了以後,有錢和沒錢的“餘生”,是截然不同的狀態。
沒“存款”的老人,最能看清人性中包含的那一部分醜陋。
有些老人,完全信奉了“養兒防老”的說辭,把自己兜里的每一分錢都提前預支給了子女。後來,明知道子女已經靠不住了,也不得不低聲下氣去討好。
已經晚年,還要為子女帶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卻超支身體承受的事,這是一種無奈中的“不得不”。
還有些老人,生活上從年輕時候就不知道什麼是節儉,大手大腳了一輩子,晚年的時候,一點存款也沒有。所以,餘生可數的晚年生活,也只能潦草度日。
無論是自己健康出了問題需要錢來解決,還是子女人生助力的無能為力,不僅僅是個人的無奈,還會讓生活不富裕的子女,深刻感受到“雪上加霜”。
沒有存款的老人,晚年相對好過的人,是攤上了不管怎樣,都能對自己不離不棄的“子女”。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子女,對於沒有存款的老人,無一不覺得是“拖累”。
有“存款”的老人,會以最大的程度上,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有存款的老人,就算是住進了醫院或養老院,也是相對優待的條件。
尤其,有存款的老人,不必伸手從子女手裡索要“費用”。正所謂“兜里有錢、心中有底、人不慌”。
有存款的老人,喜歡吃什麼、用什麼、玩什麼、去哪,都自己說了算。偏遇子女需要金錢助力,也會以被感恩的形式去付出。
錢,從根本上來說,是改變老年人命運的最佳“形式”。
錢,可以讓一個年輕人活得體面,就能讓老年人活得相對舒心。
錢,只要你從前願意付出努力去賺、後來願意精心去攢、現在就可以感受它帶給你的“踏實”。
人老了,完全不依靠子女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手裡有存款的老人,對子女的依靠,也會是一場不被戳破的算計背後的“悅色和顏”。
有錢,有子女、有家的溫暖,沒錢又不中用了,就別用“贍養”來說事了。因為,什麼價值也沒有的老人,所謂的被反哺,不過是一些利己主義年輕人嘴裡的“道德綁架”而已!
第二:盼頭是活着的“奔頭”
人活着,有盼頭才有意義!
有人會說,人老了,還有什麼盼頭?橫豎都是眼睛一睜一閉,臨離開近一天而已。
其實,每個階段的人,都有每個階段的盼頭。這種盼頭,通常被稱之為“精神支柱”。
無論多大年紀,只要有着精神支柱,這個人就活着“有勁頭”。
一個人,如果沒了盼頭、失去了精神支柱,那麼就代表他的日子會與渾渾噩噩環環相扣。
人的心態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為自己設立的盼頭、依賴的精神支柱,決定了他活着的價值和意義。
年輕人,失去了精神支柱,活着如同軀殼。年老的人呢,沒了盼頭,活着莫不是自己心裡想要早點去了又還想活着的矛盾結合。
有盼頭和沒盼頭的老年生活,無論從精神狀態上還是從與人交際上,都截然相反。
一直以來,都非常贊同人越是年紀大,就越要想辦法讓自己忙起來。這樣,更有助於身心健康。
忙,不代表讓自己做一些超負荷的事,而是在自己能接受的忙碌節奏中:
養養花、種種草、逗逗貓狗、讀讀書、看看報、與志同道合的老友互動交流、培養一些陶冶情操的愛好……
有些人,上了年紀就開始把自己孤僻起來,不與人往來,也沒有什麼精神支柱。久而久之,就被邊緣化了!
越是被邊緣化的人,越容易產生刻板性格,讓自己看不慣別人,也讓別人看不慣自己。
換句話說,讓自己過分邊緣化的人,是一個自我為難的人。
雖然人要耐得住寂寞,但絕對不要完全“離群索居”。
人啊,還是要在享受孤獨中總結自己、調養生息,要在多與外界接觸中更好的認知社會,與社會相對同頻。
要知道,人老了,本身就會隨着各項機能的退化,和社會脫軌,再完全封閉自己,又沒有精神支柱,那麼這樣的晚年怕是一場煎熬。
開心也是一天,精神飽滿也是一天,何不選擇後者,在美好的盼頭之下、在強大的精神支柱支撐下,怎麼快樂怎麼安度晚年呢?
人到了晚年,更要內在豐盈自己,這樣才會被自我很好的接受,在不多的餘生中,笑看風雲。
第三:健康,是一切“享受”的資本
人老了,就會有老年的病症?
這句話,對也不對!
很多時候,人老了的時候,所謂的病症是從心上得的。還有些老人的病症,是自己“作”出來的!理由很簡單:
心態不好的人,就會引發軀體的病患。要知道,無論你從前的身體是多麼的康健,一旦心態不好,就會“歡迎”病痛入門。
而自己“作”健康的老人,多半因為年輕時吃過挨餓的苦,養成的“節省”習慣,從而上了年歲,還是對一些殘羹剩飯捨不得倒掉;
還有些老人,不懂養生和活動筋骨,讓自己明明可以很康健的體魄,生生糟踐壞了。
有些子女,對於上了年歲的父母,真的是“氣不打一處來”。因為,他們固守着自己的思維觀念,不願意做改變。
對於子女的一些勸解之話,他們用“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來和子女鬥智斗勇。
最後,身體垮了,嘗到了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悲哀,也嘗到了即使子女孝順,病痛也沒人替自己承擔的苦。
世上啊,沒有後悔葯。身體健康不再了,一切幻念也就跟着滅了。
偶有的機能退化的小毛病,這些倒是正常現象,也可以被承受。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節省,吃一些壞了的餐食、用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物件。
人老了,保住健康,就是給兒女減負的最佳方式了。
人老了,吃點對身體好的東西、用些對自己無害的物件,堅持鍛煉,堅持好心態,這一輩子才算是給自己完美的畫句號。
要知道啊,該有的健康若是沒了,吃不動、走不動,還要承受病痛的苦,自己的內心也是跟着陰霾不斷的!
千萬不要認為“久病床前無孝子”是危言聳聽,也不要覺得自己手裡有了點錢可以僱傭護工。
在這個現實的當下,我們勾勒着美好的一切,但絕對不要忽略人性。
沒有任何人,理所應該、心甘情願為你做什麼。
尤其,上了年歲的人,本就和年輕人不怎麼同頻,再整天哼哼呀呀的哀嚎,怕是久了誰都會給你白眼受的!
上了年紀的人,為了晚年好過一些,一定要記得讓自己手裡有些積蓄、給自己設立精神支柱有盼頭的過餘生,另外一定要格外注重身體健康。
記住,這三樣東西,是你最後的底牌,一定要拿捏住了!
人這一輩子,永遠別完全指望別人,你才能在不斷的頓悟中,攙扶着自己,走完最後這一程!
情,是人在世間的煉獄。愛情也好、友情也罷,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才能修成正果!
—End—
話題討論:你認為,人老了,應該怎樣給自己創造“盼頭”?把你想說的心裡話,留在評論區吧。
文字表述,讀者要選擇性正向吸收,不可盲目對號入座、偏激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