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兒子和兒媳婦吵架,會做人的父母,母親訓兒子,不會做人的父母,母親幫兒子!生活中還真是這樣,在兒子和兒媳婦吵架時,那些訓兒子的父母,婆媳關係好,家庭和睦,那些幫兒子的父母,婆媳關係緊張、家庭不睦,有的甚至搞的妻離子散。
吳剛與李芳結婚以後,因為兩人都要忙於工作,李芳決定請一個保姆。吳剛說:請保姆要花錢,而且保姆與我們非親非故,做飯不一定衛生,讓人不放心,乾脆讓我媽來吧。
吳剛的母親楊婆婆在農村種地,吳剛接她到家裡來幹家務,她高興地來了。其實,吳剛接母親來家裡,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的。
吳剛有兄弟兩個,他是老大,他還有一個弟弟叫吳強。吳強結婚以後住在農村,以種地為主。父親病故以後,母親楊婆婆一個人生活,平時種半畝地,養一些雞鴨,自食其力,不讓兩個兒子養活。
農村裡人種地,在夏、秋農忙季節是很忙碌的,每當在這兩個季節,小兒子吳強不顧楊婆婆年歲已高,讓楊婆婆幫他們收割莊稼,幹活慢了,小兒媳婦就吵罵,有時楊婆婆累了,不想幹活了,小兒媳更是吵罵,楊婆婆經常在家裡受小兒子和小兒媳婦的氣,她也經常給大兒子吳剛打電話訴說。吳剛幾次想把母親接到身邊,怕妻子李芳不願意,這次李芳要請保姆,吳剛趁此機會把母親接來了。
楊婆婆來到大兒子吳剛家裡,很勤快,洗衣服做飯幹家務,樣樣都干。在楊婆婆看來,這比在農村裡給小兒子干農活、風吹日晒還受小兒媳的氣強多了。吳剛和妻子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一天,李芳要回娘家,買了很多禮物,而且價格還特別貴,吳剛有些不滿,說道:回一次娘家買這麼貴重的東西值嗎?李芳說:父母辛苦把我養這麼大,平時很少回去看他們,買這點東西算什麼?
楊婆婆怕兒子兒媳婦吵起來,立即訓兒子吳剛:忤逆不孝的東西,岳父岳母也如同你的父母,李芳買這點東西算什麼?然後從口袋裡摸出一卷錢遞給李芳說:這是我平時攢的一點錢,你拿着去買點東西,我不能去,也算我對親家的一點心意。
見楊婆婆如此,李芳的臉上有了笑容,楊婆婆拍了兒子吳剛的肩頭一下,說道:快點跟媳婦去吧,到了丈母娘家別像做客似的,放勤快點,多做點事!
平時,楊婆婆對兒媳婦李芳非常好,只要發現李芳不高興了,楊婆婆就質問兒子吳剛,是否又惹媳婦生氣了,並對吳剛訓斥一頓,吳剛說:媽,你這麼向著你兒媳婦,是打算長期在我家裡住下去的!楊婆婆說:忤逆不孝的東西,難道你想趕我走?
楊婆婆住在兒子家裡生活,從沒有與兒媳婦李芳發生過矛盾,家庭和睦。因此,在婆媳相處中,特別是當婆婆的,只要不把兒媳婦當外人,真心對兒媳婦好,婆媳之間是很難有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