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2022年09月29日16:14:30 情感 1197

01

85歲的寡居母親,和65歲的獨居女兒,她們之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女兒一輩子未婚,在照顧年邁的老母親之餘,常常會去做義工,生活寡淡又無趣。

耄耋之年的母親,倔強中帶着“調皮”,總是不肯吃藥,背地裡卻偷偷抽煙喝酒。

母女之間交流甚少。女兒喊媽媽吃飯,搖一搖鈴鐺即可;老母親爬高找書,女兒用一張紙條提醒:“爬高會死”。

然而,這對冤家母女的平靜生活,卻在女兒得知自己患病之後,徹底改變。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女兒患了阿爾茨海默症,簡稱老年痴呆

這是影片《媽媽!》開端所描述的片段,由此拉開了一段關於母愛的故事。

影片中85歲的老母親,為了照顧患病的女兒,又重新當起了家庭的主心骨。

她從任性的老頑童,轉變成獨當一面的女超人,在晚年迸發出驚人的生命力。

《媽媽!》里的驚嘆號,除了象徵了孩子對母親的呼喊,更喚醒了人們對於母愛的探索與思考。

女人不一定是媽媽,但一定是女兒。

我們跟母親之間,有着不可磨滅的關係,有着無法割捨的牽絆。

而我們的一生,至少要經歷三次頓悟,才懂得母愛的意義。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02

討厭被媽媽控制和嘮叨

我們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覺得和母親無話可說,一說起話來就心累。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網友留言吐槽自己與母親的相處模式:

我總是和媽媽吵架,但是吵完又很愧疚;我們之間沒有辦法好好溝通,她一點都不理解我;媽媽總是打擊我,說我哪裡都不行。

青春期的育辰,跟母親完全無法溝通,只要母親一開口,他就躲開。

吃飯的時候,育辰從來不上桌; 大部分時間,他都把自己關在狹小髒亂的房間里,從不與母親交流。

母親越是嘮叨他,他就越是變本加厲。為此,母親非常苦惱,母子關係跌至冰點。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對大部分人來說,媽媽的愛總是含蓄而強勢的。

也許,母親不擅長去討好孩子,一開口便是“為你好”,對兒女的管束也讓人窒息。

可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媽媽一定忍不住大肆宣揚你有多優秀。

只是,她們也是第一次從女兒蛻變成母親,還不懂得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相處。

我們在抱怨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時候,有反過來觀察過媽媽的生活和情緒嗎?

許多媽媽表示,自己曾有過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傾向。

有研究表明,60歲以上的女性是抑鬱症的高危人群,發病率高達8%。

因為不想孩子擔心,她們總是默默承受內心的壓抑與痛苦。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有人說,真正的母愛,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然而,在母親的眼裡,孩子無論是否長大,他們永遠是需要保護的那個人。

別人只關心你飛得有多高,她卻只關心你飛得有多累。

也許,每個人在特定的階段,都會與母親產生隔閡,經歷一段互相嫌棄、無話可說的日子。

可是,沉甸甸的母愛背後,是一個母親無法割捨的牽掛。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孩子和母親,一個在長大,一個在變老。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極力地從母親的羽翼中掙脫出來,而母親還來不及學會放手,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已經走遠。

總有一天,我們會和母親在某個路口鬆開牽了一輩子的手,揮霍掉擁有母愛的時光。

母親就是孩子的根。母愛的重量,讓我們無論飛得多高多遠,都有一股歸根的力量,牽引着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03

在孩子落魄的時候,媽媽一定在

母親對孩子的愛,不一定在歲月靜好之時體現,但一定會在負重前行之中彰顯。

在電影《媽媽!》中,眼見60多歲的女兒飽受阿爾茨海默症的折磨,85歲的母親果斷挺身而出,承擔起照顧女兒的責任。

在向死而生的晚年階段,母親將照顧女兒當作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重燃對生活的鬥志。

這一切的動力,源於“我是孩子的媽媽”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影片中的女兒,隨着病情的加重,生活漸漸不能自理。

有一次,她隨媽媽走在回家的路上時,突然內急。

到了家門口,母親卻發現自己忘記帶鑰匙, 她顧不上自己年邁的身體,打破玻璃,爬窗而入。

但是,女兒剛踏進家門,就失禁了。

羞愧而絕望的女兒,緩緩地走到母親身邊,嚎啕大哭。60多歲的女兒在母親懷裡,宛如孩童時期的小女孩,茫然,無助。

母親並沒有責怪女兒,輕輕撫摸着女兒的頭髮,安慰道“不要怕,有媽媽在”。

她把女兒帶進浴室,為女兒沐浴擦身,還一起玩起了泡泡。

這一幕,像極了母親在無微不至地照顧剛剛出生的嬰兒。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曾經聽過一句話:

“媽媽是不得不為了孩子付出,並視之為一種使命感,最終卻要接受彼此分離的人。”

深以為然。

縱使孩子有一萬個缺點,可是一旦當他們面臨危險和困境,當媽媽的立刻會激發出強烈的“護崽”精神。

真正理解母親的這種心情,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後。

女兒2歲的時候性格孤僻,時常被別的孩子欺負。有一次,她在沙池裡玩,被一旁的大孩子用沙子潑,我一下子心急了,顧不上形象,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教訓那些孩子,還用沙子潑回他們。

事後,我被對方的家長投訴了。雖然心裡明白自己衝動了,但就是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每當看到女兒一言不發躲在角落裡,我的心就像被針扎一般。

後來,我辭掉了工作,專心陪伴她渡過難關。直到她不再害怕外面的世界,逐漸露出歡快的笑容,我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對於一個母親而言,無論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她都能全盤接受,不離不棄。

有母愛兜底的人生,我們有可以撒嬌的懷抱,有可以哭泣的臂彎,一輩子都會活得有底氣。

母愛是承托孩子生命的底線,不求回報,無怨無悔。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04

母愛的盡頭,是彼此成全與救贖

我家那閨女》里有一期,焦俊艷被父母催婚,她質疑:“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高亞麟回了一句:“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父母健在,你和死神之間隔着一層墊子;當父母離開以後,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

《媽媽!》的最後一幕,母親推着女兒的輪椅,緩緩走向海邊。

她們身着盛裝,在浩瀚無垠的海天之間,嬉水、歡笑、唱誦。

母親的臉上,掛着自信而恬靜的微笑,她把女兒緊緊地擁入懷中,任由駭浪拍打瘦小的身軀,無所畏懼地矗立在涌動的海浪里。

這一刻,是影片的高潮,也是母性力量壯烈綻放的頂點。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母愛能扛起生活的細碎,也能衝破磅礴的浪潮。

走到人生的盡頭,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生命,看待死亡?

奚美娟曾在創作札記中寫道:

生活,就是各種酸甜苦辣、悲苦喜樂交織在一起,而所有苦難的碰撞,匯成了整個絢爛的人生。

85歲母親,又重新當了一回“媽媽”:母愛的意義,藏在3次頓悟中 - 天天要聞

作家劉瑜說過:“父母是要感謝孩子的,是孩子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

母親這個角色,所承擔的意義不止是母愛,更是對彼此生命的成全,是抗衡生活打擊的力量。

正如影片中85歲的母親,在親情的互相救贖中,完成母愛的傳遞和回歸。

而她用耐心和愛心喚起女兒對親情的回憶,讓女兒在內心不斷釋放對父親的愧疚,最終完成自我救贖。

這是母愛的升華,它不只是自我犧牲式的感動,更是彼此精神能量的傳遞。

最終,我們會明白母愛的盡頭,是兩個生命在進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輝映。

寫在最後

《媽媽!》里有一幕,是在阿爾茲海默病互助中心,一群病友坐在一起交流。

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自己的過去,但唯獨沒有忘記一個人:媽媽。

大家一同唱起熟悉的旋律: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無論是否記得你,我都依然愛你,我的媽媽。

老舍先生曾在《我的母親》中寫道:

“人,即使是活到了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有點孩子氣。失去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是安定的。”

感謝母親,給了我們獨一無二的生命,帶我們領略唯美的人世間。

謹以此文,獻給我們親愛的媽媽。

文丨白小靜

圖片源自網絡:電影《媽媽!》劇照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