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不言人非、不畏人言、不信人贊

2022年08月20日17:12:41 情感 1253

真正厲害的人:不言人非、不畏人言、不信人贊 - 天天要聞

徐彥伯在《樞機論》中說:“夫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志之端也,身之文也。既可以濟身,亦可以覆身。”


言論是道德的手柄,行為的主宰,志向的端緒,立身的表現。言語就像是一個人的樞機,只要發動,外物就會隨之有所感應。


語言可以幫助一個人成功,也可以輕易毀滅一個人。


言行,是一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代表着一個人的人品、學識和自知。


真正厲害的人,能避言辭之鋒刃,行凡事之謹慎,不言人非、不畏人言、不信人贊。


1

不言人非,管自己的嘴


經常聽這樣一句話:“不說人非厚道也;不辨人非高見也。”


人生在世,總要與人相處共識。不言人非,是對他人的尊重。


曾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日清晨,江邊停着一艘客船,準備載眾人過河。


乘客們都安安靜靜地坐着,直到一名男子帶着幾個小孩上來,孩子的喧鬧聲,破壞了船內的安靜,那名男子坐在身邊,任憑孩子們吵鬧,卻無動於衷。


終於有人忍無可忍,對那位男子說:“先生,你的孩子太鬧了,你能管管他們嗎?”


那人抬起頭,如夢清醒般輕聲地說:“是啊,我該管管他們。他們的母親一小時前過世了,我們剛回來。我手足無措,孩子們大概也一樣吧。”


聽到這樣的話,所有人都沉默了,同情與憐憫之情油然而生,怒氣全消,並給予了對方幫助。


其實,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未知他人苦,就不能做到感同身受。所以,遇事多了解情況,不要輕易去下結論,不要輕易地去批評他人的行為。


現實生活中,不了解事情真相,妄下結論,得理不饒人,苛責他人的現象時有發生。


古人云:“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


不要隨意指點別人的生活,不要隨意評價別人。你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但有些話,不必說出來;有些事,不要去揭穿。


人與人相處,不要過多的談論他人的是非,更多時候要為對方着想,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不言人非,對他人而言,是一種尊重;對己而言,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善良。


2

不畏人言,行自己的路


俗話說:“人言可畏。”一句話道出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


在這個世上,無論你做什麼,做得怎麼樣,總有人說長道短、說三道四;無論你的選擇有多對,都有人指手畫腳、品頭論足。


一個人來到世上,不是為別人而生,也不是為別人而活。生命是自己的,走自己的路,人言何所畏。


《莊子·逍遙遊》開篇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大到幾千里。它變化為鳥,名字叫做鵬,鵬的脊背長到幾千里,奮力而飛的時候,張開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


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它的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乘着海面上盤旋的颶風直上九萬里高空,遷徙到南海。


蟬和小灰雀譏笑大鵬說:“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下來,有時沒飛上去投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而往南海去呢?”


鯤鵬不在意它們的嘲笑,它展翅翱翔,飛翔在山川之間,領略到天下無盡的風采。


鯤鵬展翅,志向高遠;以蟬和小灰雀的見識,實在難以猜度鯤鵬的境界。


以小度大,只會暴露自己的膚淺、無知。


對於這樣的嘲笑,追夢之人不要畏懼,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前行,人言就會自斂。


莊子·秋水》中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曲士不可以語於道。”


當別人不了解我們時,往往是因為認識受限或無知,我們不必在乎他們的嘲諷,也不必和他們解釋。


一個人應把眼光放遠,追求更高、更廣的人生境界。


當你像鵬飛往你的海,那些嘲笑就會戛然而止,攻擊就會不攻自破。


3

不信人贊,守自己的心


《道德經》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的話未經加工,所以不美妙動聽;美妙的言辭,往往內容不可信。


鄒忌齊國相國,身高八尺有餘,身材容貌光艷美麗。


一天早晨,鄒忌穿上華麗的衣服,問他的妻子,自己與徐公誰美?妻子和小妾都說徐公比不上鄒忌。


第二天,鄒忌又問來訪的客人,客人也說他美麗。


然而,直到鄒忌見到徐公,仔細端詳,才感到自己不如他。


晚上,他躺在床上,仔細琢磨,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小妾認為我美,是懼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想要有求於我呀。”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以自己的切身事例告訴齊威王:“舉國上下的百姓都想討大王的歡喜,得到大王的照顧。所以從這些情況看,大王最容易遭受蒙蔽。”


鄒忌建議齊威王接納群臣和百姓的進諫。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庭若市。


齊國開始變得內政修明,逐漸強大,燕、趙各國都來朝見。


鄒忌面對讚美,認真思考、辨析,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和認知,沒有迷失自我。


齊王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修明政治,無需用兵就能勝過他國。


古人云:“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之人往往利用花言巧語來迷惑、取悅他人,以達到一己之利。


喜歡聽讚美的話,無可厚非,但更需要分辨的是:美言背後,到底是由衷之言,還是口是心非。


不要被好聽的話語迷惑,也就不會失去了本心。


4


一個人,不評論他人的生活,也不活在他人的言語中,就能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本真。


不言他人非,管住自己的嘴;不畏他人言,走好自己的路;不信他人贊,守住自己的心。


說出的話,要留三分,做到“慎言”;聽到的話,認真思辨,做到“慎聽”。


對人,能管住自己的嘴;對己,走好自己的路,能守住自己的心,如此就能實現心靈的自由。


END

作者簡介:小荷聽雨。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