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放假回家爸爸媽媽怎麼說
原創 任蘇玲 任心行心理工作室
十一放假回家爸爸媽媽怎麼說有人說,剛進家門,爸媽就說,呦,你怎麼穿成這樣就回來了?一條破洞的褲子讓老媽有這樣的感慨。有人說,爸爸媽媽總是說,這個瘋丫頭,一天就知道往外跑,在家待一待就不行嗎?有人說,剛回來,爸爸媽媽稀罕得不得了,寶貝吃這個吃那個,沒兩天就各種嘮叨,你看你,你看人家誰誰誰。
有人說,一見面,媽媽說個不停,恨不得一口氣把這幾個月看到的想到的事情通通出來。有人說,回家爸爸媽媽拐彎抹角問你婚姻大事如何這般,這般如何,有沒有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
有人說,回家的路上爸爸一聲不響,進門爸爸媽媽異口同聲問你帶回來多少錢?這裡需要一萬多,那裡需要幾千,你看誰家的姑娘和你差不多,也是剛上班,一年就給家裡帶回來十幾萬。
有人說,自己回家,爸爸媽媽就像老鼠見貓一樣,滋溜就躲起來了,想看不敢看,想說不敢說,除了給弄吃弄喝,不敢多說半個字,恐怕那句話沒說對,孩子不高興。有人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沒回家盼着回家,回家了高興,高興完了就嫌棄,6點鐘就催着快起床別睡懶覺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語言狀態,不同的互動方式,也能感受到家庭氛圍的不同
聽他們說,幸福中夾着苦和樂,快樂中有失望,多種生活感受摻雜在一起。
但是,我相信,回家,更多溫馨,更多思念,更多惦記,更多默默支持,更多親和的家庭是平凡而樸素的,沒有那麼顯山露水。
父母的愛藏在心邊,只可能在不經意間流露了出來。
可能媽媽在你不在家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時候給你買了件不時尚但是保暖的秋褲。
放假回家,媽媽包餃子做飯,爸爸打掃庭院。
從父母的眼角眉梢、音容笑貌,能感覺到孩子回家的喜悅,明明只是短暫的幾天,但總是大動作,太陽下曬被子,床單、枕套,睡衣、拖鞋等等生活用品,像是要常住。
再大的孩子在父母面前總歸是孩子,能看得出來父母美滋滋的,受忙受累他們心裡是滿足的。
放假回家,是個充電的過程,意味着休息、調整、釋放壓力,尋求社會支持。
回到家裡,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本身這個熟悉感是輕鬆愉快的。
外出求學的放假回家,一個學期結束,意味着收穫知識,收穫成長,回到家裡,與發小攀談玩耍,與中學小學好友相聚相談,和大學生活是完全的兩回事,是徹底放鬆放空的一個過程。
工作,走向社會,有家有口的回家,回到父母身邊,為父母做上幾頓飯,陪他們說說話,子孫繞膝,讓父母安享天倫。
從人際關係需求理論角度,社會心理學家舒茨認為,每一個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有三種基本的需求,包容需求,支配需求,情感需求。
包容需求,放假回家與家人說說話、聊聊天,發發牢騷;與家人團聚,與親朋好友相聚交流,與社會接觸,實現了主動與他人交往,積极參与社會活動,實現了包容需求。
支配需要,作為子女回家,為年老的父母家人買東西、歸置家庭環境,為家人朋友提出獨到的建議;
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影響他們,為提升他們的生活做一些事情;同時也可能聽從長輩的教誨與指引,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在兄弟姊妹中間做默默無聞的一份子。
作為家長,回家能做的事情更多、更廣闊,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等着盼着自己回家,這樣就實現了自己支配的需要。
情感需要,無論誰放假回家,情感需要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對家人或者親朋友好友表現為友善、喜愛、同情和親密,這是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很顯然放假回家的人們,這三種人際需求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
看得清的過去,看得見的未來。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