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崇桂:20世紀中國著名教會領袖

2021年02月12日21:08:05 情感 1722

陳崇桂

Marcus Chen

1884  — 1963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教會領袖,神學教育家,牧師;重慶神學院院長。

作者/李亞丁

來源/ 《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編輯排版/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陳崇桂於1884年出生於湖北荊州。6歲時進入教會學校讀書,每天除了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外,還在宣教士老師的教導下,學習英文、數學、西洋史等。學生不僅僅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新、舊約聖經,參加學校的禮拜和聚會等活動。所以說,他從小就接觸到基督教信仰。

1900年,當陳崇桂16歲時,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並進入武昌博文書院(Wesleya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讀書。該書院於1885年由英國循道宗宣教士W. A. T. Barber所創辦,以培訓英語人材而聞名。其學生畢業後都有很好的出路,或繼續升學深造,或服務於郵局、海關或洋行等機關。1904年,陳崇桂從博文畢業,但他卻放棄了謀職高就的機會,轉到聖經學校去教書。那時他雖然參與講道,但據其自述,當時他在基督信仰上,並非十分清楚。

1906年10月,武昌教會邀請江蘇的李叔青牧師前來佈道三天。陳崇桂聽他講道,並親自前去拜訪他,聽他勸勉之後大受感動,遂經歷了悔改重生之經驗,他一生的道路也隨之發生改變。此後,他覺得讀經甘之如飴,講道大有能力,遂立志做一個專職傳道人。1907年冬,他讀過喬治·慕勒傳記後,終於決定放下一切,奉獻自己,專職傳道。

1909年,瑞典行道會(Sweden Mission)在湖北荊州創辦了神學院。陳崇桂應聘到這所神學院任教,擔負起教學和行政雙重責任。1920年,他暫別學校,遠赴美國伊利諾斯州的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深造,在聖經與神學等方面充實自己。1922年學成回國,仍回荊州神學院任教。

1925年,陳崇桂離開了他服務16年之久(1909-1925)的荊州神學院,應“基督將軍”馮玉祥之聘請,北去張家口,到馮玉祥軍中擔任隨軍牧師,從事宣教工作,這在當時中國極為罕見。陳崇桂負責安排主日崇拜,向士兵傳福音,講解基督教教義,並且還在軍中成立了“基督教青年會”,帶領官兵過好宗教生活,把基督的博愛、犧牲、團結、服務精神貫徹在軍隊生活中,許多官兵受洗歸主,使得馮玉祥所部獲得“模範軍隊”的美譽。不幸的是,1925年底,直、奉兩系軍閥向馮玉祥軍隊開戰。1927年,馮兵敗後被迫赴蘇遊歷,陳崇桂也只好離開馮系部隊,遠避內蒙古綏遠的一個小鎮達三個多月之久,期間他將自己每日讀經、靈修和默想之所得記錄下來,日後經整理後岀版,書名爲“靈修日新”。

其後,陳崇桂輾轉到上海,以行道會巡迴佈道牧師身分,從事佈道與文字工作。1929年,他作爲中國基督教界的代表之一,前往耶路撒冷參加世界宣教會議。返國後,他離滬赴湘,前往長沙主持並執教於湖南聖經學校(Hunan Bible Institute)。他在該校執教九年之久(1929-1937),除教學外,他常在寒、暑假期間應邀到全國各地佈道,聞名遐爾。1934年,他曾與宋尚節博士一起同工,給長沙、衡陽等地教會帶來靈性的大復興。

陳崇桂:20世紀中國著名教會領袖 - 天天要聞

陳崇桂(右坐)全家合影(1936年攝於長沙)

1937年抗戰爆發,烽煙四起。在艱難的戰爭歲月,陳崇桂仍四處奔波佈道,主領奮興會,給各地教會帶去信心與安慰,他的足跡遍及華中各省。1938年,應內地會華福蘭主教(Bishop Houghton)之邀請,陳崇桂攜家搬往四川,在滇、黔、川等地巡迴佈道,主領各種聚會。1941年,他應邀去新加坡佈道,幾天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因日軍侵佔馬來半島,使陳崇桂無法返國,滯留新加坡約三年之久。

直到1943年,陳崇桂經泰國返回中國。不久,在華福蘭主教的奔走與努力下,陳崇桂與內地會合作,於1943年9月,在重慶創建了重慶神學院。當年就有十幾位中西老師到該校任教,有來自十七個省的50多位同學入學讀書。此後,在陳崇桂的主持與帶領下,重慶神學院爲西南各省教會培養了大批的教牧人材。除了校務和教學外,他還恢復並主編其早年所創刊的《佈道雜誌》,而且幾乎每周都應邀到各地教會講道。從1943-1949年間,他就這樣在教導、文宣與口傳中忙碌度過。其信仰之純正,佈道之能力,神學之深厚,長者之風範,使他成爲享譽全國的福音派領袖,爲人所敬仰。

陳崇桂在文字宣教上也頗有貢獻,一生中寫作、翻譯、編輯岀版書籍達四十餘種。除《靈修日新》外,他還著有《基督與我》、《各樣的安慰》、《神的應許》、《個人佈道研究》,以及他用英文撰寫的自傳《四十年來》等等。

1949年,陳崇桂偕夫人赴歐美訪問,於八月途經香港返國。當時許多人爲時局所憂,勸其不要回中國大陸。但他另有所見,執意返回重慶。1950年,中國基督教界發起“三自革新運動”,同年九月,“三自革新宣言”――“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發表,並在全國各地教會徵集簽名。陳崇桂是四十位發起人之一。1954年7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吳耀宗爲“三自”主席,陳崇桂爲六位副主席中的一位。

自1949年到1957年間,從陳崇桂所發表的文章與講話中不難看出,他擁護〇〇〇,靠攏政府,擁護三自愛國運動。在控訴運動中,他參與控訴包括王明道在內的其他教會領袖。在講道中他亦緊跟政治形勢,努力與當時的環境相適應。在1952年1月19日的《天風》雜誌上,刊載了他的“我的政治思想是如何改變的”一文,文中他如此說:“我完全覺悟了,只有馬〇〇、列〇及革命性的科學,才能使人類獲得自由的工具……,我要從心裡說我熱愛共〇〇義,接受〇〇主義 ……的教訓。” 其思想與信仰的變化從中可見一斑。

在1957年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治運動中,共〇〇號召人民幫助其整風,鼓勵人民向〇提意見。於是,陳崇桂於1957年3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第八屆中國人民〇〇協商會議上,坦率提出了意見:“ ……在一座鐵橋的落成典禮中,一位高級官員發表演講說道:‘這座橋是人的努力做成,而不是所謂神的工作。’ 他隨即又說:‘你們基督徒,快把你們的神丟到糞堆里去吧!’ 這樣褻瀆神,在我們基督徒心中比侮辱我們的母親更可怕,這不是批評,而是侮辱宗教。” 陳崇桂因此被打成“右派份子”,遭到無情的控訴與批判。他晚年在重慶寂寂無聞度過餘生,於1964年逝世,享年80歲。

蓋棺未定論

他的信仰純正,熱心愛主,在中國教會復興時代的貢獻是肯定的。他的足跡幾遍全國,尤其他所著“靈修日新”更使全國信徒靈命上得到造就。在三十年代他是傳福音和教會復興的活躍人物。使人扼腕嘆息的是他的後半生,他與無神論擁抱,以政治思想來謬解聖經,他參加控告陷害他的弟兄。雖然如此,他的良心仍得到神的光照。晚年他覺悟了,可看得出他是真的覺悟了,他指控一切的政治迫害行為“有甚於刨我們的祖墳”。無論如何,從他這一點道德勇氣論,誠如查時傑先生對他的結論:“他人生最後的一段路程,頗有使徒彼得的遺風,令人對他有不盡的惋惜,但也有不盡的敬佩,他的及時回頭,應是中國教會的彼得。”

歷史文章

今日經文

陳崇桂:20世紀中國著名教會領袖 - 天天要聞

隨手傳福音,始於2013年4月7日。

7年時間,總有一篇文章,給你帶來愛與希望。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武漢老兩口趕到上海見到失聯14年的兒子:“爸媽不怪你……” - 天天要聞

武漢老兩口趕到上海見到失聯14年的兒子:“爸媽不怪你……”

極目新聞通訊員 唐時傑14年,足以讓青絲染上霜白,足以讓青澀的少年長成大人,卻不能讓父母忘記孩子的眉眼。5月25日,當吳爹爹和老伴輾轉趕到上海見到兒子吳某某時,得知父母一直在牽掛自己,他泣不成聲。5月27日,兩位老人回到武漢後,來到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球場街派出所贈送錦旗,感謝民警幫他們找到了失聯14年的兒...
從不走動的親戚,家裡有事要隨禮嗎? - 天天要聞

從不走動的親戚,家裡有事要隨禮嗎?

#認證作者激勵計劃#久遠的往事我父親生前是援朝退伍才分配來丹東轉來大連的,所以我們家親戚都不在身邊,有的在山東老家,有的在千里以外的城市。父母不是有錢人,所以“富在深山有遠親”根本不存在。父母那一輩,遠親幾十年都不和我們家來往,比如山東的幾
63歲阿姨自述:跟親家公搭夥8年,雖沒領證但我們也過得舒心滿足 - 天天要聞

63歲阿姨自述:跟親家公搭夥8年,雖沒領證但我們也過得舒心滿足

秋葉戀歌"張大姐,聽說你和老李搭夥過日子都八年了?這事兒真的假的?"村口的王嬸一臉好奇地問我。我抿嘴一笑,手裡繼續擇着菜,"日子嘛,就是過,能過舒坦些,何必跟自己過不去?"這話說得輕巧,可當初若不是兒子媳婦去城裡買房子,把孫子也接走了,我和
保姆的修養(571)是算計還是計較 - 天天要聞

保姆的修養(571)是算計還是計較

家政行業亂象叢生,各種家庭五花八門,本文僅代表個別現象,請理智看待,不要上綱上線,對號入座!謝謝!正文:垚敏的工作告一段落,她按照原定的行程,要去陽朔,之後轉海南,過完年初五回來,還打算去長白山。她完整的假期也不多,哪裡都想去。
判斷一個女人愛不愛你,準確率十有八九 - 天天要聞

判斷一個女人愛不愛你,準確率十有八九

這人談感情啊,總琢磨對方到底愛不愛自己,這可咋整呢?心裡就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七上八下。想知道一個女人是不是真心喜歡你,這裡頭門道可多了。難道就沒個靠譜的法子?其實裡頭暗藏玄機,就看你能不能瞅准。過日子就得把這事弄明白,不然心裡老是疙疙瘩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