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也湘(重慶大學)
2月10日,廣西百色一高中教師唐某某被舉報性侵未成年女學生,致其長期重度抑鬱,最終自殺身亡。經調查核實,唐某某嚴重違反教師職業道德,有關單位給予唐某某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公安機關現已對唐某某採取刑事強制措施。(2月11日 極目新聞)
相關部門處理及時,彰顯對師德失范行為“零容忍”的態度,但近年來教師師德失范行為頻發,僅靠事後懲處顯然難以根治問題,事前預防更為關鍵且必要,師德建設必須關口前移。
近年來,師德建設的制度框架不斷完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關於落實從業禁止制度的意見》相繼出台,各地各校也紛紛制定實施細則,如建立個人師德檔案、簽署師德承諾書、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等。然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往往“雷聲大、雨點小”,一些學校的師德考核流於形式,監督機制形同虛設,更有學校為維護聲譽對失德行為遮遮掩掩,導致學生受到侵害後不敢發聲、不敢求助,客觀上助長失德之風蔓延。
此次事件中,小華長期遭受侵害卻不敢告知家人,曾在班級群中控訴唐某某卻因唐某某解散群組而輕巧逃過。唐某某所為固然令人憤怒,但也不禁讓人疑惑,學校是否切實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管職責?面對小華的異常表現,學校是否給予應有的關心和調查?是否開展過師德師風的自查自糾工作?這些問題都亟待相關部門深入調查、嚴肅問責。
師德建設重在事前預防,絕不能讓小華的悲劇重演。一方面,要強化學校主體責任,加強師德培訓,切實把師德考核納入教師准入、職稱晉陞、評優評先等核心環節。發揮法治副校長作用,暢通溝通渠道,設立匿名舉報平台,讓學生遇到問題敢說且能說。同時,學校和教育部門應高度重視學生在社交媒體、班級群組內發布的涉及教師失德行為的言論,第一時間介入調查,避免因疏忽而錯失干預良機。
另一方面,在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地區,要尤其重視向學生和家長開展宣傳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治意識。學校應開設性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對不當行為的辨識能力,家長也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變化,及時溝通,家校協同參與師德監督,對潛在問題及時發現、儘早處理,防患於未然。
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已超過1800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教師群體,只有構建起預防為主的常態化機制,落實到位,才能有效遏制個別人的失德行為,維護教師隊伍整體形象,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