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區:農村偏遠小學奮鬥18年的夫妻檔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孟欣 通訊員 趙效顯

18年前,高翔和妻子杜曉蕾從鎮上的中學來到最偏遠的袁堌堆小學,懷抱獻身教育的初心,把一個辦學條件最落後的學校打造成師生愛戀的綠蔭校園,把一所偏遠的鄉村小學建成孩子的精神樂園。

用勞動美化校園

1996年,高翔和杜曉蕾夫婦一同來到高庄鎮中學任教,以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業績很快贏得同事們的信賴。2004年,高翔被調到袁堌堆小學任校長。高翔原來也聽說袁堌堆小學條件不好,但沒想到那麼差:學校沒有圍牆,只有兩排破舊的平房,房頂上的草隨風搖擺。學校的校舍全部被判定為D級危房,需要限期拆除。學生沒有了教室,只好臨時借用附近的民房上課。夏天,民房通風不好,學生熱得實在受不了,高翔就帶領學生在樹蔭下上課,條件雖然艱苦,並沒有耽誤教學進度。

2004年秋天,袁堌堆新建的18間校舍交付使用,學生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9名教師只能擠在一間辦公室里。由於離家遠,高翔總是一早就往學校趕,中午湊合著吃點午飯,下午回家才能吃上一頓熱乎飯。看到丈夫那麼辛苦,杜曉蕾坐不住了,2005年也調到了袁堌堆小學。

學校搬遷重建後,學生只是有了安穩的學習環境,但學校綠化、美化的任務還很重。每天吃過午飯,高翔夫婦就在校園裡撿拾碎磚塊、小瓦片,堆成一大堆,用車子推出校園。到校早的老師和學生看到他們這麼辛苦,也加入了勞動的行列,經過一段時間的勞動,校園乾淨了。他們又買來各種苗木,利用勞動課時間綠化進行美化活動,學校一天天變美了。

他們又在每個教室的外牆上製作了一個黑板報欄,作為學生展示才華的平台,定期辦黑板報,學生抄寫名言警句、創作詩詞歌賦、描繪心中夢想。在袁堌堆小學工作了幾十年的退休教師袁明珍看到校園變化這麼大,連連讚歎“不可思議”。

徐河畔的剪影

高翔的家離袁堌堆小學6公里遠,學校和家之間有一條徐河,他們天天沿着徐河畔的大堤上下班。早晨,他們一起伴着晨曦去學校;傍晚,他們沐浴着餘暉回家。這樣一走就是18年,他們騎壞了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騎壞了摩托車,再換成電轎車,交通工具三次變遷,他們也從滿頭黑髮走成了頭髮花白。

每天早上,他們總是早早來到學校,在簽到表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拿一把掃帚,打掃學校門口的樹葉與碎紙片。然後站在學校門口迎接老師與學生們的到來。周而復始,成為一道師生熟悉的風景。

高翔與杜曉蕾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家人與孩子,他們的女兒高亞茹從小就跟着爺爺奶奶生活。女兒在城裡上學的時候,高翔夫婦沒有時間照顧,就把女兒托給親戚照顧。現在已大學畢業的高亞茹回憶起當年與父母走在大堤上的情景,臉上充滿詩意:“陽光斜照下來,身上鍍滿金暉,父母在兩邊,我走在中間,感到他們特別高大。”

高校長家的飯真香

現在省城一家公司做銷售的鮑金玲曾是高翔教過的學生,她每次回老家都會到高翔與杜曉蕾的家裡探望。當時一到下雨天,杜曉蕾總會炒一鍋菜,多買些饅頭,留下離家遠的學生吃飯。鮑金玲沒少吃杜曉蕾做的飯,談到杜老師做的飯,鮑金玲說:“杜老師做的飯特別好吃,現在還回味無窮。”

袁堌堆小學現在有六個班級,9名教師,師資一直很緊張。高翔既教一個年級的語文課,還兼兩個年級的英語和科學課。杜曉蕾既教一個年級的語文課,還兼兩個年級的音樂和體育課。大家都戲稱高翔夫婦是 “補丁老師”。

在高翔家裡,他們兩人的獲獎證書摞在一起有半尺高,這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和鼓勵。與他們對面而坐,堅持,愛心,偉大……這一連串飽滿的字眼,撲面而來。他們卻說:“現在,我們從周一到周五都在學校,習慣了,有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