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再度傳來重磅消息。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針對中小學生負擔重,尤其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等問題作出重要部署。《意見》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意見》指出,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意見》一經發布,便引發輿論關注和社會熱議。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
在資本的驅動之下,
各類課程形式五花八門,
學生能否真正學到知識?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學校老師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不是教具體知識,而是教會學生自學方法。網絡教學往往博眼球,把素材弄得很全,信息量很大,學生不會自主學習和拓展,很被動。
有些課程帶有推銷性、煽動性,用一些不典型的例子讓學生覺得很對。有些網課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着很有快感,但靜下來之後能得到什麼?能舉一反三嗎?信息太多了,學生沒有消化,沒有記憶,也沒有理解,更沒有運用。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良莠不齊的校外培訓,
不僅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
還會擾亂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如何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近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意見》針對校外培訓突出問題,主要提出了以下舉措:一是堅持從嚴審批機構;二是嚴禁資本化運作;三是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四是嚴控學科類培訓機構開班時間;五是學科類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將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多地已開展整治校外培訓機構違規行為。
以天津為例,日前,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天津市教育委員會印發《2021年暑假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方案》。
7月26日至8月31日,天津全市將通過區級普查和市級抽查的方式,聚焦合同簽訂、收費退費、教師隊伍、安全管理、疫情防控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違法違規行為的治理。
不能讓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
這應是必須守住的底線。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率
120家全國性校外培訓機構聯合發出倡議書
這個暑假,
如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
這離不開家長、學校、相關機構
和社會的全鏈條協作。
家庭作為第一責任人要樹立科學教育理念,學校教育要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校外培訓機構須全面規範培訓行為,全社會則要發揮各方資源力量為學生開拓視野、全面發展、實踐鍛煉提供重要平台,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孩子在更廣泛的空間里收穫更多元的成長。
央視新聞 董竹
近年來,一些校外培訓機構亂象,
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正值暑假,
《意見》的出台切實為家長和學生減負。
據新華網問卷調查顯示,
廣州校內暑期託管班參與意願超過70%。
這一條條舉措、一項項規定,
讓教育去資本化,
踐行着辦好人民滿意的義務教育的理念,
也增強了學生和家長的
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編輯:李楊詩宇
責任編輯:劉燁燁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註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