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人想互相串門,去對方學校逛逛?”“尋能互逛高校的搭子!”——近來,一股“高校互逛風”正興起。
不少大學生化身“探校博主”,用圖文、短視頻等形式記錄和分享其他高校的校園環境、特色美食、生活設施與文化氛圍。
從線上發起到線下成行,“高校互逛”正成為大學生課餘生活中的一種新型社交方式,也是大家對開放交往、自主探索與文化認同方面的新追求。
探索新的校園
他們用腳步丈量京城大學版圖
在網上搜索“北京高校互逛”“北京高校參觀”,跳出來的帖子五花八門、數不勝數。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閱讀量已突破300萬,相關分享筆記超過3萬條。中國政法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多所高校的學子自發當起了“探校互逛博主”,從北大、清華,到人大、北航,再到礦大、北林,逛過的一所所學校,串聯成了他們的“腳程版圖”。
這些“互逛族”每到一所校園,都會詳細記錄參觀體驗:從路線規劃、美食推薦,到文創店打卡、入校方式,再到紀念品購買與小貼士,內容詳盡且風格各異。他們不僅在標題中編號打卡進度,還會認真打分,分享自己的經驗,方便後來者參考。
有人偏愛高校博物館,沉浸在不同校園的文化氣息中;有人喜愛運動,熱衷於在不同的操場上揮灑汗水;還有人自稱“吃貨派”,立志吃遍北京的每一所高校。
大學生們通過實地探索得出的互逛攻略,漸漸被發現比網絡搜索更值得信賴。在這些互逛帖下,不少學生積極互動起來:有人留言提問,為即將展開的互逛做準備;有人看到自家高校被“種草”而感到自豪;還有人互相羨慕、調侃,氣氛熱烈。
隨着參與者不斷增多,這一原本線下進行的“高校互逛”活動逐漸在網絡上佔據一席之地。
陌生人變朋友
互逛成當代大學生社交新方式
隨着“高校互逛”逐漸升溫,這一原本以參觀校園為主的活動,正在悄然轉變大家的社交方式。有學生乾脆自發組建起“高校交友群”,將互逛、約飯、讀書、劇本殺等活動統統納入其中,讓大家可以“一站式”結識新朋友、發起聯動。在社交平台上,尋找“校園互逛搭子”成為不少人參與其中的第一步。
“北京高校特別多,我想都逛一遍,也能藉此認識不同學校的同齡人。”北京服裝學院研一學生蘭蘭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自去年假期起,她先後走訪北京交通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並逐步形成“找本校學生帶路”的固定模式。
“一個人逛會錯過很多細節,但本校學生會提前規劃線路,還會講很多只有他們才知道的趣事。”蘭蘭回憶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次經歷,當時帶路的同學還專程帶她前往一處“隱藏打卡點”——一間帶有桃子味香氛的校園廁所。“這種隱蔽特色,如果我自己逛肯定不會發現。”蘭蘭說。每參觀一所學校,她都會記錄下來並發帖分享經驗。
作為一名性格外向、樂於交流的學生,蘭蘭通過互逛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參觀結束後,她常會與“互逛搭子”繼續保持聯繫,交流彼此學校的最新動態。“感覺就像是多了很多其他學校的‘校友’。”她說。
相比之下,中國政法大學研一學生子豪,更傾向於邀請熟悉的老同學做嚮導。“雖然自己也能逛,但很多校園建築和文化背景看不懂。有同學講解,會告訴我這裡那裡的來歷、適合拍照的地點、值得嘗試的食堂,就不會踩雷。”子豪認為,互逛也為他提供了與朋友敘舊、交流學習生活的契機。
同樣是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的馬明,則更偏好以“獨行”的方式參觀。但他通常會在出發前通過社交平台或同學推薦了解目標高校的信息,制定參觀路線後獨自出發。儘管“獨行”圖的是安靜,但他表示,無論是在評論區留言,還是在校門口等待入校時,仍會結識一些同樣準備互逛的同齡人,與他們交流攻略、推薦路線,也能意外地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無論是尋找“搭子”結伴同行,還是在獨行中自然結識夥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在“高校互逛”的過程中建立起新的社交連接。這種融合興趣探索與人際互動的新方式,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獨有的青春社交場景。
從打卡拍照到沉浸式
高校資源激發深度互逛熱情
相比最初以拍照留念為主的打卡式參觀,如今的“高校互逛”正朝着更具沉浸感與文化厚度的方向延展。越來越多學生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而是主動將校園活動、學術資源、文化設施納入互逛清單,開啟一場“深度體驗型”校園探索。
馬明就是這樣一位“深度型互逛者”。去年,他未能搶到北京語言大學校園文化節的門票,今年看到同學轉發門票信息後,他立即搶票,終於如願前往。
“在北語的校園文化節上,各國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學生遊行、語言體驗、印章打卡、展台互動,每個展位都有不一樣的特色。我在裡面待了兩個多小時,還覺得意猶未盡。”他說。
除了節慶活動,他還習慣在互逛中“補體驗”。因為本校缺乏標準操場,他常去其他學校參與開放夜跑活動。“比如北大,操場夜跑配合歌單,大家跟着節奏跑步、唱歌,特別有氛圍。”在他看來,這類活動是了解他校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之一。
此外,課程、講座和博物館也是他在“高校互逛”中關注的重點。每次探校,馬明會提前查好路線,爭取聽一節公開課,或安排一場有主題的館藏參觀。他表示,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博物館、北航的航天館、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展品,都讓他印象深刻。
在參觀地質大學時,他曾花了近一個小時駐足於一個1比1還原的恐龍骨架前,“不僅是科普展示,更像是學校底蘊的一個縮影。”在他看來,如今高校中的博物館已不再是“隱秘角落”,而是打開校園文化的一把鑰匙。
除了靜態展覽,馬明也很看重能在校園中親身參與課程和講座。他還記得,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參觀時恰巧偶遇一場公開課,他只短暫停留了片刻,便被教授的教學氛圍所吸引,“後來我才知道這位教授是名院士。雖然很多內容沒完全聽懂,但那種嚴謹的學術氛圍特別打動人。即使只是旁聽了一會兒,也覺得受到了某種鼓舞。”
粉絲製作吃喝清單
校園美食不可辜負
在“互逛族”眼中,沉浸式的校園體驗遠不止於課堂與展覽,美食同樣不可或缺。校園食堂,是他們深入了解高校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入口。相比走馬觀花式的校園遊覽,不少學生更傾向於通過“品嘗一頓飯”來感受一所學校的氛圍與生活節奏。
中國政法大學的子豪就是“美食派”中的一員。目前,他已實地打卡過北京十餘所高校食堂,還在社交平台上更新着自己的“高校食堂探索日誌”,這份“校園吃喝清單”成為一些粉絲心中的“美食導航”。
“去一所學校前,我會提前查好攻略,尤其會關注食堂有沒有特色菜。”在他看來,一頓地道的校園飯,不只是味覺體驗,更是了解這所學校生活氣息的一種方式。北林的椰子雞、農大的豬排飯、人大的小炒黃牛肉……子豪如數家珍,有些高校甚至因為菜品“過於驚艷”,他還會專程“二刷”。
今年清明節,他特地在人大排了40分鐘隊只為買上一份青團,“帶回寢室和朋友們一起吃,感覺比單純看展更有節日氣息。”吃一頓飯、逛一逛文創店、帶回幾樣紀念品,對於這些“互逛青年”而言,這不僅是一次走訪校園的旅行,更是一場沉浸式的高校生活體驗。
除了“吃好”,不少人也希望“帶點什麼回去”。文創與小物件成為高校“深度游”中附屬的另一種紀念。蘭蘭偏愛草稿紙和信紙,子豪更鐘愛帽子、帆布袋等實用型文創,馬明喜歡收集校徽和定製信封,在逛得多了之後,他對於高校文創品類已經瞭然於胸,“希望各學校能結合自身特色,做出更有辨識度、更讓人想帶走的紀念品”。他說。
·逛校指南·
如何進入校園提前做好功課
隨着“高校互逛”成為不少大學生日常社交和出行的新方式,各高校的入校政策也成為影響體驗的關鍵因素。
“北京不同高校的入校方式差異挺大,有的是刷身份證,有的需要預約,有的甚至還有名額限制。”北京服裝學院的蘭蘭告訴北青報記者,她在自己的每篇“逛校園攻略”中,都會單獨標註該校的入校方式。“總有很多人留言來問,我乾脆直接都寫在帖子里,方便大家參考。”
政策不一、變動頻繁,是“高校互逛”中不少學生面臨的“第一道門檻”。
有時為了順利入校,馬明會求助老同學幫忙預約。他坦言:“其實進校門是整個互逛流程中比較麻煩的部分。有時候工作日限制更嚴,我覺得可以理解,學校也需要維持正常教學秩序。”據他觀察,中國政法大學只需在門口進行實名登記即可進入,而北京語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學院路高校,周末刷身份證即可放行。
不過,一些高校的入校政策時常變動,為學生出行增加了不確定性。“比如我去逛的一所高校,之前刷身份證就能進,後來忽然改成必須找校內同學預約。”馬明表示,這類不確定性讓他逐漸養成了出行前“先問人”的習慣,“找本校同學確認一遍更穩妥。”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多數高校主要通過線上預約系統開放校外訪客入校,一般需提前填寫身份信息、選擇時間段、審核通過後方可進校。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高校,預約系統常在放號後數小時內即告滿員,熱門時段“一票難求”。
此外,也有部分高校採取刷身份證直接進校的方式,如北京語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在周末和節假日相對寬鬆;還有一些學校則需校內師生協助登記,憑“邀請”入校。對於熱衷“高校互逛”的學生而言,了解這些規則,並摸索出一套高校的入門“經驗流程”,幾乎是每次出行前的必修課。
在校門開放政策不一的背景下,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間日益緊密的合作關係,也為“高校互逛”提供了更多便利與可能。以中國政法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為例,雙方開展了跨校選課合作,選課學生可獲得對方學校的校園卡,實現校園出入、食堂就餐、圖書館借閱等功能的打通。
類似的機制不僅推動了高校教學資源的共享,也讓“高校互逛”在更深層次上連接起青年群體對知識、文化與校園生活的探索願望。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文/本報記者 葉婉
統籌/林艷 張彬
圖/受訪者供圖、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