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24年十大流行語,其中不乏新穎的詞和新奇的搭配,這些上榜的熱詞熱語既展現了個性文化,又富有很大的創造力。隨着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推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社交媒體空前繁盛,語言的求新求異在多元化的網絡平台遍地開花、大放異彩。然而在語言創新的背後,語言文字呈現出了一些不規範、不文明的現象。
存在一定的語言文字不規範使用亂象
1.諧音問題。十多年前,某市工商部門對於在廣告中故意使用錯別字或用諧音亂改成語的現象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一律不予登記。幾年前,某報刊登過一則建議,指出亂用諧音不妥,並提議對於使用不規範用語的店鋪實行警告,屢教不改的則採取適當的處罰。然而到現在諧音現象並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在廣告宣傳等媒介中發展迅猛。如今很多商鋪名諧音亂飛,打開網絡,諧音梗更是比比皆是。諧音現象會對育人生態產生一定影響,如何引導未成年人客觀認識這些現象並學會根據運用場景適時調整對諧音的使用,是當下語言規範與創新的一個難題。
2.漢語變異。從舊時的“史毛而”(small),到廣告宣傳中的“促銷ing”,再到社交平台的“栓Q”“芭比Q了”“獨one無two”,這些說法既不符合漢語的語法規則,也不遵循外語的規範表達。偶爾用在非正式場合,可能還耳目一新,但當學生作文里充斥着這些變異詞彙,學校必將成為語言變異的“重災區”,這非常不利於語言教學和知識的正向傳播。
3.“的地得”誤用。拿年度流行語中的“水靈靈地xxx”來說,“水靈靈地xxx”出自一位韓國女歌手在展示照片拼貼畫時說的話(翻譯成漢語):“我就這麼水靈靈地在中間,周圍都是可怕的姐姐們。”可怕的不是姐姐們,而是廣大網友效仿時很多都把“地”誤用成了“的”。“我就這麼水靈靈的學到知識了”“就這麼水靈靈的畫出來了”“水靈靈的進入夢鄉了”。其實,“的地得”誤用並非偶然,現在已經成為網絡平台、社交媒體、朋友圈的普遍亂象。更有甚者,還說“‘的地得’可以合併了”。簡言之,作為助詞界的“鐵三角”,“的地得”不能合併,他們各有分工,各司其職,用法並不相同。
語言的創新要在規範的基礎上
這些語言亂象涉及一個重要話題——語言的規範與創新。規範是“對不對”,創新要考慮“好不好”。如果創新偏離規範甚至走向極端,就好比一個人穿着連基本遮羞避丑的功能都不具備的新式衣服、一個人住着不能遮風擋雨的新式房子……這讓筆者聯想到了“綠色”這個詞,現在有“綠色食品”“綠色教育”“綠色經濟”,它代表着環保、安全、健康、文明、無公害、無污染等,這些都體現了對生態建設的重視。語言也是如此,需要重視生態建設,重視規範性、統一性、正確性、健康性。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課堂內外引領,夯實漢語基礎。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語言知識穿插在文章中講解,但可能相對枯燥。要提升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興趣,就得充分開發語文課堂教學的引領模式,通過問題設計、視聽結合、案例分析、理實一體等教學模式引領學生深入淺出地學習漢語基礎知識,使學生養成勤查詞典的好習慣,懂得如何辨識語言亂象,特別是在正式場合,要做到用語創新且不失規範得體;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外小活動如“‘火眼金睛’找語病”“糾錯小分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探索社會語言。同時,學校與家庭應共同努力,觀照未成年人身心狀態,引導他們文明上網,幫助他們養成向上向善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們在持續閱讀經典中體悟傳統語言文化之美,讓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盡的文化傳承聯繫在一起。
2.率先垂範,爭創規範用語先鋒。首先,倡議公眾人物率先垂範,加強語言應用的學習和提升,能夠客觀認知亂象,並自覺抵制“添亂”,讓自己的辦公語言、社交平台語言乾淨純粹,爭做規範用語先鋒。其次,網絡平台也要自覺擔起責任,維護好議題設置功能,不斷改進技術手段、優化推薦機制,將熱搜榜單等顯眼位置留給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減少低俗、低趣味內容的曝光度,壓縮“爛梗怪梗”傳播空間,還語言一片凈土。
3.全民共建,優化城市內涵。各地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未成年人等群體權益保護,集中清理不規範、不文明網絡語言文字相關信息。鼓勵各地結合工作實際,加強語言文字相關法律法規科普宣傳,倡導文明用語用字,營造全社會重視和參與的良好氛圍。為提高“請說普通話,請寫規範字”宣傳效能,倡導建立全民督促機制,可以在城鎮人口集中區,比如商務區,建立規範用語示範街。讓大小商鋪、商場的店名、廣告宣傳語等全是規範得體的字、詞、句,彰顯城市文明水平。還可以在節假日社區街道或人流集中區開展規範用語宣傳活動,通過漢語常識共享、趣味答題等方式,促進全民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優化城市內涵。總之,社會各行各業都行動起來,為規範使用漢語出一份力。
結語
規範使用漢語需要我們一直保持和推動。所以,我們希望全民參與進來,積極抵制語言亂象,依靠而不能無視規範,鼓勵而不必過度創新,當語言創新影響語言交際出現負偏離時,要想辦法將其送入正軌,努力把高頻次錯降低為中頻次錯,把中頻次錯降低為低頻次錯,把低頻次錯降低為零頻次錯。這就既要兼顧社會利益和市場需要,引導大眾的語言趣味,又要維護漢語生態環境,讓更多人成為規範語言的護衛者。
(來源:《中國文化報》2025年3月26日,第7版;作者:謝明鏡,於佳琪,作者單位: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