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總有人說留學生不好混了。放在以前,一個留學生回國恨不得比清北的學生還要傲氣,感覺是人才回歸。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看不上留學生了。
其實原因很簡單,留學生忽悠國內的套路已經被拆穿了。
2024年數據顯示,回國求職留學生中79.3%為碩士學歷,其中英國院校佔比近40%,但這些碩士基本上都是外國的“一年制碩士”批量生產出來的廢品。
所謂額的一年制碩士是專門面對中國有錢人搞出來的一個項目。只要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錢,甚至有時候家庭背景都不需要,只要有錢,在國內連大專都考不上的人,搖身一變就能變成海歸人才。這些人本是有多少不知道,但名頭是真的響亮,由國際知名大學背書,能騙到不少國內企業。這種水碩的能力和學歷嚴重脫節,有不少公司都深受其害。
2024年海歸優先崗位平均月薪達15440元,連續六年增長31.5%,但61.3%的就業不滿意率揭示結構性矛盾。外貿經理18224元高薪崗位增速15%,而商科海歸就業滿意度僅38.7%。畢竟這些水碩滿意了,但是公司可不滿意了。
但是你要是說留學生真的不好混了也不盡然。最近一年內有不少高素質人才在國內非常搶手。
比如香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出身,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陳嘉澍,他是毫米波雷達芯片領軍者曾獲200萬美元“富布萊特科學獎學金”。拒絕美國高薪後,2014年創立加特蘭微電子,成功研發全球領先的Alps系列CMOS毫米波雷達SoC芯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推動中國智能駕駛產業躍升。
再比如醫療數字化的領軍者劉陶然,他更厲害,以前是學金融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碩士,歸國後推動蘭格集團數字化轉型。主導開發AI智能大數據預測平台“鋼鐵智策”,實現鋼鐵產業供應鏈智能化管理,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級獎項。堪稱跨領域級別的大佬。
除了理科大佬之外,文科也有冒尖的。很多人對在外國學文科的人有一種偏見,覺得他們全是被洗腦成傻子的公知,或者是本身沒啥本事,純靠家族背景和有錢混學歷的鍍金者。但確實有文科系的人才回國做貢獻。
比如英國拉夫堡大學體育商業碩士王恆,歸國後任職對外傳播機構市場部。將國際賽事運營經驗與數字經濟結合,策劃“人工智能+體育”跨境傳播項目,促成中歐科技文化交流合作,是國際傳播跨界人才。
所以從這裡我們能看出來,本質上不是留學生不好混了,有本事的留學生到了什麼時候都吃得開,輕輕鬆鬆就能拿到高薪,更何況人家也不混,回國是真的給國家帶來貢獻。真正不好混的,僅僅是那些有着碩士的名頭,但是沒有一點能力的廢物。
這場就業市場的深刻變革,清晰地表明留學正從階層流動通道轉變為能力競技場。留學生所謂的不公平,只不過是國內普通大學畢業生就業時候必須面對的正常競爭罷了。
那些沒有真本事,妄圖靠留學“鍍金”的留學生,終將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正如頂尖風投機構合伙人所言:“我們不再為名校招牌買單,但會為真正的創新者開出空白支票。” 其實這才是正常的現象,那些真正有能力的留學生,他們對標的是國內985,211畢業的高級人才。那些混學歷的水貨能拿高薪,對國內內卷到頭破血流的大學生們來說才是真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