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2024年07月28日09:02:05 教育 1987

——讀呂志強同學長篇連載“海島往事”

文、圖 | 徐 滔

從六月一日開始,呂志強同學的“長山列島·我的海島往事”在“齊魯壹點·海島尋夢”欄目開始連載。這個長達五十多期講述大竹山島的往日故事,最早發佈於“遇強則強759”微信公眾號。在呂志強同學離開大竹山島四十年,在我離開大竹山島四十二年的今天,兩條很有可能再也無法相交的軌跡,卻因為我們各自的文章通過好友分享,曾經的老師和曾經的學生奇蹟般相遇在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

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

( 右一為呂志強同學 )

2024年3月25日中午,收到添加好友申請,通過之後這位“遇強則強”第一句便是“您是曾經的老師,我是曾經的學生”,他告訴我,他叫呂志強,哥哥叫呂志剛,上世紀80年代初曾在大竹山島的“竹山小學”就讀,並發過來一張他與哥哥等四個孩子在大竹山小學的合影。

一句親切的“老師”,一下子帶我回到那遙遠的大竹山島,時光轉過四十多年,呂志強呂志剛兄弟和他同學們小時候的模樣彷彿就在眼前,快樂的學生、歡樂的校園好像就在昨天。1981年,這位呂志強同學剛剛上一年級,瘦小的身材,背着個大書包,身穿藍色衣褲,頭戴軍綠色的帽子,眼睛十分有神,說起話來一字一句,笑起來十分可愛。

打開“遇強則強759”公眾號,重頭戲是56篇的連載《碧波漫卷往昔情:海島往事》,豁然是講述他小時候在大竹山的點點滴滴,大竹山島、竹山小學、衛生隊、服務社、俱樂部、打漁隊、陸軍碼頭、海軍燈塔、部隊大院、中灶食堂、海邊野地、山上竹林,所有一切一切的都歷歷在目,都是那麼熟悉而親切。

讀着呂志強同學的一篇篇文章,竹山往事,歷歷在目,回首過往,感慨萬千。大竹山島,是我年輕時候曾經支教過的地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呂志強同學的“海島往事”寫出了四十年前海防前哨的艱苦生活,寫出了守島駐軍的豪情壯志,寫出了一代又一代戍邊人的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我懷着激動的心情,把呂志強和他的“海島往事”推薦給了“齊魯壹點 · 海島尋夢”欄目馬素平老師。

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

與呂志強一樣,馬素平也是內長山要塞區部隊大院走出來的“軍二代”,作為海島軍營長大、海島金融系統走出來的女作家,馬素平於2019年6月在“齊魯壹點”開設了“海島尋夢”專欄,從“講述溫暖故事,追夢美好明天”開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文學的專欄,成為一個文化的品牌,成為一個志同道合、情系海島、尋夢青春的文學戰隊。連續四年獲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壹點號”授予的“2020年度十大個人號”“2021年度影響力創作團體”“2022年度十大壹點號”“ 2023年度影響力創作團體”的榮譽稱號。其專欄發表的《長島歲月》系列長文,還獲評壹點號“2023年度十大正能量作品”的光榮稱號。以熾烈似火的熱情和百折不撓的執着,着力發揮作為“軍二代”的優勢資源,為長島宣傳推介老兵的軍旅文化、為長島題材的民俗文化作品,架起了一座傳播長島文化、傳遞長島感情的橋樑。

“長山列島 · 我的海島往事”這次在“齊魯壹點 · 海島尋夢”連載,呂志強同學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充實了很多新內容,馬素平老師對每天發布的文章進行認真校對、修改、排版,並堅持做好轉發、推介,讓原內長山要塞區更多的老首長老戰士第一時間讀到更新文章,將近2個月的時間,呂志強的“海島往事”引起了越來越多讀者的關注,獲得大量留言和點贊。

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

大竹山島的海軍燈塔是黃海與渤海分界三座燈塔之一,因此,大竹山島一半兒留給了渤海,一半兒分給了黃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父輩們的守島建島經歷和“海上鋼釘連”等英雄事迹,都在他們童年的成長曆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這些寶貴的經歷,就像大竹山島山頂那照耀黃海與渤海的燈塔一樣,在他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產生過很多影響。

我們的大竹山小學,是內長山要塞區眾多“三無小島”中唯一的一所學校。從來都沒有過原住居民的大竹山島,地下沒有賴以生存的淡水,海上沒有固定的交通航班,照明全靠每天晚上兩個半小時的柴油機發電,在要塞區所有團級建制中,大竹山是面積最小、位置最偏、條件最艱苦的島嶼。而且,大竹山島還是長山列島三個駐守兩個軍種以上的島嶼。

四十多年前在大竹山島,我只教過呂志強他們短短的一年,對他們的成長,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們能有今天的成績,與家庭的教育、社會的熔煉和自己的努力所分不開的。我在大竹山那一年,就像千千萬萬的鄉村教師一樣,在盡職盡責的同時,做了一些粗淺的嘗試。

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

春天的大竹山島,有許多迷人的風景,推開教室的窗戶,滿眼都是波瀾壯闊的海天景色,這就是多少年以後人們掛在嘴邊的“春暖花開,面朝大海”情景再現。傍晚放學以後,常常會遇見彩霞滿天的黃昏。這個時候,我就讓大個子的王旭濤從部隊大院里集合全校20多個學生,到夕陽下海的沙灘上看日落,那個至今叫我記憶猶新的地方,就是今天所能看見巨大的“大竹山”三個字的碼頭附近。

在氣吞山河的渾圓落日之下,這些從一到五年級高高矮矮的同學,用不同年齡段的視角,從看簡單的形狀變化,到逐步記錄雲霞的色彩渲染,看大海由耀眼的光亮變成夜色的籠蓋,到最後變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兩種冷暖不同色調的色彩分割。能夠用肉眼分辨這些大自然奇特的景觀,孩子們都會以歡呼雀躍回應少見的現場直播,驚訝,感嘆,讚美,接二連三之餘,還念念不忘七嘴八舌口述着觀察的景物與變化。

通過這些平常的思維訓練和寫作練習,一是教給學生觀察,二是文字記錄,三是口頭表述,用自己的眼睛,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文字記錄下來,一方面練習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練習敘述完整故事,通過記敘和描寫千姿百態的內容,使得作文課變得有趣有味道,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們的寫作興趣。

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

孩子的記憶是單一的,孩子的記憶也是複雜的。孩子的記憶有時間是空白的,孩子的記憶有時間是豐富的。在一個二年級學生的腦海里,大竹山島一件件往事在呂志強的心裡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三十一團駐守的大竹山島,是戰士的第二故鄉,是他們父母駐守的陣地,是他們童年成長地方,是深藏於血脈之中的精神家園。

1984年,呂志強跟隨父親轉業從大竹山島回到淄博桓台,1997年入職桓台新華書店工作至今。2014年,撰寫的長篇散文《我的桓台我的家》被評為“桓台縣更名100周年徵文大賽”特等獎。2022年,撰寫的《一段烏河四十年》被“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台收錄。

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

(如今的大竹山風景)

夢裡尋他千百度,遙遠的大竹山島就在那雲飛浪卷的黃渤海交匯處。四十多年前的海島往事,成為難以忘懷的人生記憶,雲霧滿山飄的黃海前哨,海水繞海礁的竹山學校,忘不掉那朝夕相伴的雲飛浪卷,揮不去那耳熟能詳的嘹亮軍歌,大竹山島上所經歷的一切,成為一生難忘的精神財富,時光遠去,風浪阻隔,都擋不住我們對心靈家園的愛戀。

寫於2024年7月27日

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青未了 | 遙遠的海島 精神的家園 - 天天要聞

壹點號海島尋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大漲!杭二630分,學軍629分,杭高627分,杭州市區第一批高中錄取分數線出爐 - 天天要聞

大漲!杭二630分,學軍629分,杭高627分,杭州市區第一批高中錄取分數線出爐

點擊上圖查看詳情今天下午,2025年杭州市區各類高中集中統一第一段招生錄取完成,各校錄取分數線出爐。2025年杭州市區各類高中集中統一招生第一段學校錄取分數線(陸續更新中)橙柿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今年部分分數段的考生集中,比如620分以上,每個分數段都有一批人,1分可能有100-200人。所以,同分滑檔的情況較明顯。杭...
國科大1.5萬名學生今天畢業 - 天天要聞

國科大1.5萬名學生今天畢業

7月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度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在雁棲湖校區舉行。該校7114名博士畢業生、8108名碩士畢業生、394名本科畢業生圓滿完成學業。清晨5時許,一輛特殊的列車從北京北站駛出,這是國科大的畢業專列“科學號”。
增分100分以上的復讀生有話說(三) - 天天要聞

增分100分以上的復讀生有話說(三)

我校25年高考復讀生平均增分86.5分最高增分202分增分100以上49人,佔比34%增分80分以上86人,佔比59.7%物理組合平均分496分歷史組合平均分508.28分物理組合強基率由24年高考的4.76%提升至50.48%本科率由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