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款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少兒遊戲——打煙牌(部分地區稱為煙卡,由廢棄煙殼製成),再次在小學生群體中風靡,許多小學生為了收集煙卡,不惜去翻垃圾桶,甚至是花重金購買。
該現象愈演愈烈,由此也引發了包括家長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的擔憂,有媒體評論稱小學生沉迷煙牌的現象需要警惕,還有媒體評論稱要讓孩子遠離煙牌,某些地方教育局更是明令禁止煙牌入校。
有的學校更是直接列出煙牌的六大害,一是影響學習、二是影響身體健康、三是存在安全隱患、四是暗示吸煙、五是攀比心理、六是變相賭博。
一款流行於少年兒童間的遊戲,竟然頗有幾分洪水猛獸的既視感,小學生打煙牌難道真的是百害而無一益嗎?
某些教育部門採取的強硬措施稱之為“一刀切”並不過分,但是一禁了之的做法卻過於極端,效果還可能適得其反。
從古至今,任何時期的小朋友都有獨具時代特色的遊戲,比如曾經風靡的打彈珠和收集卡片,這些遊戲其實和打煙牌並沒有實質區別。
以打彈珠為例。
小學生利用課間時間圍在一起打彈珠,其樂融融,彈珠也需要花錢買,稀有顏色或者大個體價格更是高昂,他們甚至還會以物換物來做彈珠交易。
打彈珠的遊戲模式簡直和打煙牌一模一樣,不同的是,彈珠沒有以前那麼火了,而煙牌成為了新的遊戲寵兒。
回首當年,在彈珠風靡的時候,會有學校禁止帶彈珠入校嗎?會有媒體對小學生沉迷打彈珠表示擔憂嗎?會有人列舉打彈珠的幾大害處嗎?
並沒有。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打彈珠沒有那麼大的危害,大家都是過來人,都玩過打彈珠遊戲,也沒見誰被打彈珠耽誤了一生。
歸根結底,這只是一種童年遊戲,打彈珠也好,打煙牌也罷,年少時痴迷,隨着年齡的增長,興趣會發生變化。
比如,在中學校園裡,絕沒有人再去打煙牌了,青少年有青少年的愛好,打煙牌也許還會被人嘲笑。
至於前面提到的“六大害”,其實任何一種遊戲,只要是過度沉迷,都會產生那些所謂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危害。
以打籃球為例,作為體育運動,打籃球是不是有安全隱患?沉迷其中會不會影響學習?打賭鬥牛是不是也可能發展成變相賭博?
那麼,籃球是不是也應該在學校里禁止了呢?
當然是不可能的,不僅不能禁止,老師和學校領導還會鼓勵學生積极參加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
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對打煙牌那麼敏感,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做的是正確引導,防止學生過度沉迷,什麼時間可以玩,不衛生的煙殼不能撿,有安全隱患的地方不能去等等。
校方一禁了之,看起來是很重視,其實是完全不負責的表現,煙牌不能打了,難道就沒有其他遊戲再出現嗎?
一刀切,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冷靜客觀的聲音依然存在。
湖南省瀏陽市某小學校長致家長的一封信,其內容是針對打煙牌遊戲禁止或保留的討論,校長對遊戲的理解令人眼前一亮,同時也令人深思。
他提到,現在打煙牌和曾經打紙牌、打彈珠是差不多的,遊戲對孩子成長很重要,他親身參與後發現,打煙牌可以讓小學生學會遵守規則、競爭合作、人際交往、統籌分析、資源利用等能力。
而這些恰恰又是在課本中學不到,或者通過課本學不懂的知識,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大有好處。
該校校長反對一禁了之,而是把是否禁止打的權力交給了家長和孩子,他鼓勵家長們嘗試一下陪孩子們打煙牌後,再做出評價,同時也鼓勵小學生參與是否禁止的話題討論。
既尊重家長的意見,同時也考慮到了孩子們的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相當可貴。
遺憾的是,能像校長一樣理性思考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可以肯定,不管他給家長的信回執情況如何,煙牌在該學校最終是禁止還是保留,那都會是令家長滿意,讓學生接受的結果。
總而言之,打煙牌只是一個當下流行的兒童遊戲,它可以讓孩子們認識更多的朋友,開開心心的玩在一起,並保留一份珍貴的童年回憶。
我們不能誇大它的危害,而完全忽略它的益處。
當下課的鈴聲敲響,小學生們興緻勃勃的圍在一起玩煙牌遊戲,時而凝神屏氣、時而歡聲笑語,不亦樂乎。
想想這充滿了童趣的畫面,難道不比一天到晚抱着手機罵髒話強嗎?
童年是短暫的,轉眼就長大了,長大後的我們,不應該去剝奪小朋友們快樂玩耍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