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陳振芳
“師範熱”正在降溫。
1月3日,研究機構麥可思在《中國-世界高等教育趨勢報告(2023)》(下稱《報告》)指出上述趨勢。
2023年3月,《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要求:到2025年,全國高校將優化調整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嚴控重複設置“過熱”專業。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近兩年“從教熱”帶動“師範熱”的背景下,多地在專業動態調整中主動給教育類專業“降溫”。
教育部曾在2022年9月的發布會上介紹,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十年前的17.2萬人次躍升至當年的1144.2萬人次,十年增長超65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從1.18%增長至62%。2023年上半年,共427.3萬人報考教師資格考試。

近五年教育類相關專業畢業生規模持續增長。
2017-2021五年間,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學門類畢業生數量從14.19 萬人增長到18.43萬人,五年間規模擴大30%;普通專科院校教育與體育大類專業畢業生數量從36.2萬人增長到48.62萬人,五年間規模擴大34%。
“中小學教師崗面臨過剩風險。”《報告》指出。
2023年7月,四川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就業—招生—培養”聯動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嚴控教育學專業新增布點,非師範類高校原則上不再新設教育類專業。
同年9月,山東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做好2024年度高等職業教育新增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提及的21個從嚴控制新設專業中就包括學前教育、早期教育,並指出教育類專業原則上不再新設。
11月,《山東省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實施方案》發布,進一步提到將調整優化師範教育相關專業布局。
本科院校外,職業教育院校也有所行動。

在教育部職成司下發的《關於做好2023年職業教育擬招生專業設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2023年高職(專科)原則上暫不新增小學教育類專業點。2023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設置備案和審批結果。
此次受理擬新設國控專業點申請里教育類專業點249個,較2022年、2021 年分別減少了77個、104個。且經過審核有112個教育類專業點明確不同意設置,佔比45%;新設教育類專業未通過比例較2021年的33%高出12個百分點。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喬錦忠曾帶領團隊,用模型預測,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小學教師需求量過剩較大,初中教師先短缺、後過剩。
另一方面,幼兒園、中小學教師日趨飽和,將為大學生就業帶來影響。2023年6月發布的《2023中國本科\高職生就業報告》顯示,教育業仍是吸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主要行業之一,但近幾年的吸納能力正在減弱。

喬錦忠認為,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師資過剩,未來應在穩定部屬和省屬師範大學招生計劃的同時,逐步減少師專和高職高專的師範生招生,保持一定的師資規模和質量。
另外,師資培養體系也要調整。現在的師資供給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性缺編,語數等大課類老師相對容易過剩,而藝術、體育、科學等小課類老師更為短缺。
他建議:“高校在教育類人才培養中,擴大音、體、美、勞、通用技術、學前、托育和特教等學科招生人數,減少文化科目招生計劃。”
福建省教育廳在《關於普通本科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將加強思想政治、音樂、體育、美術、科學、勞動、特殊教育、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中小學緊缺學科專業人才培養。
由此可見,各地高校在教育類學科專業調整中,並非簡單限制開設數量、培養規模,更需結合本地對教師崗位的實際需求,調整培養結構。
伴隨中國經濟轉型,也有一批專業高速發展。
在多地啟動的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中,明確支持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同時嚴格控制部分全省布點較多專業增設。
四川省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碳中和、先進制造、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生態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新興專業,嚴格控制藝術學、教育學和管理學專業新增布點。
除了本科專業層面,也已有部分地區發布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意見。福建省明確將審慎設全省布點較多、規模較大的專業,包括電子商務、大數據與會計、軟件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大數據技術等14個專業。
山東省從嚴控制新增大數據與會計、電子商務、計算機應用技術、市場營銷、空中乘務等21個布點多、規模大、需求飽和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